送杨氏女

〔唐〕韦应物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评论】

世间的别离有千万种,送别双方的关系可以是师生、同僚、情侣、同窗,等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唐诗三百首》中唯一一首描写父女之间骨肉分离的送别诗《送杨氏女》。

江淹《别赋》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而这一首送别诗之所以写得“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首先是因为诗人送行的对象是自己的女儿。大家想想看,不要说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就是我们今天,家长送孩子外出旅游或者到外地读书,一定也是依依不舍地千叮咛、万嘱咐。

为人父母者,儿女远行之际,自不免伤怀,而韦应物这次送别女儿是因为“女子今有行”——女儿的出嫁!“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诗经》中已反复吟咏。古时候女孩子一旦出嫁,再归家看望父母的机会是很少的。现如今我们如果参加婚礼,也会发现很多新娘的父母在婚礼上特别激动,因为即使交通方便了,即使男女平等了,即使嫁出去的女儿可以常回家看看了,也终究比不上未出嫁时环绕父母膝下、形影不离的亲密了。更何况韦应物此番是“大江溯轻舟”地送女儿远嫁,心中当然万般不舍,所以诗末有云“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一朝分离,竟不知何日再能重聚!这是此诗写得百转千回的第二点

因素。

第三点,也是韦应物这次送女出行分外感伤最重要的一点因由则是——“尔辈苦无恃”,这也正是全诗的关节所在。古时候称父为怙,称母为恃,“无恃”是指失去母亲。韦应物早年丧妻,留下两个女儿,自己又当爹又当妈,好不容易大女儿长大成人,又不得不面对女大当嫁的结局,自然会“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再加上诗人为官清廉,能为女儿准备的嫁妆也十分有限,所以只能歉疚地说“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送女出行,已经是万千叮咛了;
而怜其无恃,更增添了反复诫训:“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这些近于口语唠叨般的谆谆教诲,又极其真切地表现了一位慈父对远嫁女儿未来生活的无限牵挂。

本诗除了父女之情的主线,还有长女与幼女姐妹之情的辅线,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在诗人看来,即将嫁人的长女特别懂事,还担负了照顾小妹的责任,如果说父亲送别女儿,或许还可以克制隐忍,“居闲始自遣”,但是家中尚不懂事的小女兒又该如何面对如母长姐的离去呢?所以诗的最后说“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可以想见,这样一位慈父,当他送别了大女儿回到家中,看到小女儿又会是一番怎样的肝肠寸断!

眼下的你,如果正在父母身边,请珍惜眼下这段宝贵的时光;
如果已不再与父母一起生活,那么就常回家看看、常报个平安吧!(张静)

猜你喜欢韦应物幼女女儿夕次盱眙县鸭绿江·华夏诗歌(2020年6期)2020-08-06大三的女儿北极光(2020年1期)2020-07-24幼女词作文小学中年级(2019年9期)2019-10-14海的女儿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韦应物 淮上即事》中华诗词(2018年5期)2018-11-22幼女词 等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7年48期)2018-01-16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阳光(2016年11期)2016-11-03富养女儿先富养自己人生十六七(2015年4期)2015-02-28你赞成废除对嫖客洗白保护,对幼女雪上加霜的“嫖宿幼女罪”吗?海峡姐妹(2015年8期)2015-02-27寄李儋元锡月读(2014年9期)2014-11-15

推荐访问:杨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