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优质情境,涵养政治认同

杨立新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其中,政治认同是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核心和灵魂,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最本质的素养。然而这无形中给思政课穿上一层厚重的思想性、政治性、严肃性的外衣,给学生留下枯燥空洞、高深莫测的印象,这成为高中政治教學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不能靠灌输,要运用教学情境去引领,让学生自然生发出对某种观点、某种理论、某种制度的真正认同。

一、情境创设要有“神”

高中思想政治课具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特征,教学情境取材十分广泛,从领域看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等,获取渠道也十分广泛,如电影、电视剧、纪录片、时事新闻、公益广告、各类电视节目等。但是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能过于关注素材的多样性和新鲜感,而应做到“形神结合”。所谓“神”,就是着眼于学科核心素养,关注其价值引领性,即以政治认同为价值引领,寻找有学科价值和育人价值的资源。因此,教师要提高辨别能力,从来源上严格把关,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筛选,确保其真实性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对于那些存在争议或者无法盖棺定论的素材要慎用。

二、情境创设要有“情”

思政教育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离开情感的空洞理论和冰冷素材是无法唤醒学生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并阐发了有机贯通、内在衔接的“六点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情怀要深”。因此,思政课教师在情境创设时要饱含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包含对家国的热爱、对真理的热爱,也包含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热爱。此外,教师不仅要饱含深情,而且要善于直抒胸臆,在教学中流露和传递情感,避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感,这样可以减少目标偏差和无效教学。当然,过度的渲染铺垫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情境创设中把握好度,讲究艺术性。在“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教学中,笔者给学生讲述了“汶川地震中获救的男孩,14年后救火牺牲”的感人故事,虽然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已经有了足够的思想准备,但是在课堂上笔者还是一度哽咽。在这种情绪氛围中,部分学生的眼中也闪着泪光,接着通过“这个故事的哪些细节令你动容?”“客观条件在主人公的人生道路中发挥了什么作用?”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表达真挚情感和所思所悟,这节课虽然没有繁琐的教学设计和精心的雕刻,但是学生的心是火热的。这节课的故事应该会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三、情境创设要有“趣”

优质情境一定要有“趣”,即能够在第一时间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让学生有参与和议论的热情,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实现知识生成和价值引领。

首先,情境要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和认知水平,不能太过“高大上”,要“接地气”,让学生有能力“议”。例如: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教学中,矛盾的概念以及基本属性等相关知识本身就非常抽象,如果引入高科技发展或者经济博弈等素材就会难上加难。笔者根据学生基础薄弱、知识储备少的学情,选取了2022年11月在湖北武汉举办的主题为“珍爱湿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为背景资源创设情境,但是在导入环节,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笔者结合湿地生态环境以及正处于观鸟时节等本地实际,展示了湿地中栖息的各种鸟类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迅速地捕捉到学生的兴趣点,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其次,情境要有开放性、启发性和灵动性,让学生想“议”。情境认知理论强调:“没有无情境的认知,也没有无认知的情境。”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习发生的过程必然是学生与情境持续互动的过程。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具有开阔的视野、灵动的思维和极强的包容性,既能充分利用预设情境,又能够随机应变,注重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结合,抓住时机,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多元互动和思维碰撞中真正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例如:上文提到的《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教学中,出现一个小插曲,一名学生突然说道:“让别人去奉献、去奋斗吧,我还是舒舒服服地‘摆烂吧!”笔者被突如其来的声音打断了思路,但是转念一想,这看似“另类”的言论是否也代表着一部分人的心声呢?能否利用这个契机破解学生的迷思呢?经过短暂的思考,笔者决定以“摆烂”心态为主题设置辩论,正方的论点是“‘摆烂是沉浸于舒适圈的逃避行为,要坚决反对”,反方的观点是“‘摆烂是迫于现实的自我减压,可以提倡”,双方学生展开了激烈辩论,在辩论中也折射出部分学生的无奈和消极,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青年更应该在砥砺中前行,而且不应该因为客观条件和外在压力而放弃人生理想、放弃不懈奋斗。这样的课堂情境针对学生的思想困境设置活动,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更利于实现积极的价值引领。

再次,情境创设要有“序”,素材归根到底是为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素养的提升服务的,在教学中只是发挥辅助作用。如果把大量令人眼花缭乱的素材和问题堆砌在课堂上,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深入思考,还会因为碎片化的信息形成认知偏差,不利于培养其理性精神和政治认同。因此,情境的创设要有“序”,要真正实现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这就需要教师全面把握教材知识的框架,并根据学情适度延伸理论知识末端,在此基础上梳理出理论逻辑,同时根据理论逻辑对素材进行全面的梳理与整合,把握事件的来龙去脉,呈现出的情境要精益求精,环环相扣。

接着,情景创设要有“疑”。问题是情境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具体抓手,同时也是教师与学生思维碰撞的纽带。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链既要基于结构化、有序化的情境,又要指向学科核心素养。例如:笔者在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时以“探政党制度之‘新,悟中国智慧之‘髓”为核心议题,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以下情境和问题串。

议题一:回溯多党合作的渊源。情境一:展示“五一”口号及协商建国相关视频。思考: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何热烈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

议题二:讲述多党合作的佳话。议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我国发展历程中多党合作的佳话,介绍你眼中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探究:概括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议题三:在比较中悟中国智慧。情境二:2021年美国重返《巴黎协定》,美国总统拜登曾签署行政令,目标是在2030年之前将美联邦政府的碳排放量削减65%,并制定了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展示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取得的成就。议学活动:从中美政党制度的角度分析两国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每组用一个词语概括我国政党制度的特色和智慧。

最后,引经据典进行升华,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政党制度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中国智慧,坚定了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四、情境创设要“落地”

2020年修订版课标明确提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就是看学生能否运用学科内容应对各种复杂社会生活情境的问题和挑战。”因此思政课要活起来,就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创设条件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自调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实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实现知识转化为力量,认同转化为行动的目标。比如在《经济与社会》的教学中,笔者以天津市蓟州区的小穿芳峪村设置情境,让学生深入实地调查研究,主题设置为“探小穿芳峪村如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学生采用了实地体验、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等方式从党建引领、经营模式、政府作用、市场主体等方面进行研究,最终形成了比较深刻全面的调查报告。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一起探索最真实的教学材料和学习材料,形成了课堂最真实的情境,加深了学生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认同感,使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徐德明)

猜你喜欢创设思政学科【学科新书导览】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22年4期)2022-07-08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土木工程学科简介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3期)2021-07-03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20年6期)2020-07-27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超学科”来啦军事文摘·科学少年(2017年4期)2017-06-20

推荐访问:创设 涵养 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