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村学校家校共育的困境与突围

赵维岳

家校共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有效方式,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意义。对于农村学校而言,积极开展家校共育实践,不仅有助于实现学校与家庭的互通,还能够深化农村学校教育改革。从目前来看,受限于经济发展及教育资源水平偏低等客观因素,农村学校在家校共育系统方面的建设与应用明显落后于城市地区,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育人成效。因此,有必要立足于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设计用于突破现有困境的家校共育策略,提升家校共育方案的可行性与实效性。

一、农村学校家校共育现状

从农村地区发展现状来看,留守儿童占比高、学生成长两极分化等特征较为明显,家校共育工作的开展成效也直接受到这些特征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大量学生家长进城务工,长期以来与子女之间沟通不足,难以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进行亲身教导,在家校共育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即便开设了家校共育平台,也无法从根本上推动家校双方力量的有效融合。另一方面,家校共育的实施需要建立在双方持续沟通的基础上,然而目前农村地区家校沟通困难的状况属于常态,教师积极性不足、家长配合度低下的情况普遍存在,致使家校共育活动多以流程化、表面化的形式开展,并不利于教育合力的形成,甚至可能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无谓消耗。

二、农村学校家校共育困难的归因分析

1.认知建设不足,思维误区明显

目前,家校共育思想虽已初步在农村地区推行,但受到传统育人思维影响,在大众认知层面仍难以形成协同合作共识,难以将理论转化为切实的育人驱动力。譬如,部分学生家长简单地将家校共育理解为程序上的变动,认为家长在教育体系中无需承担主体责任,甚至将学校提出的共同育人要求视为不必要的无用功,拒绝进行配合;
部分教师因日常教学工作繁忙,加上对家校共育的必要性理解不到位,在推进家校共育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投入其中的时间、精力也相对有限,导致最终无法达成预期成效。究其本质,育人主体的思维与认知尚未跟上当下的教育发展趋势是主要原因,只有在充分扭转农村社会认知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将家校共育战略加以实践。

2.制度保障缺位,形式、内容乏味

家校共育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育人模式,在农村学校缺乏足够的实行根基,需要以相对完善的制度保障作为依托,使各项举措的实施有据可依,确保共育方案有序执行。但就目前农村学校的家校共育制度保障现状来看,无论在顶层设计、资源配置等宏观层面,还是在日常事务管理、活动组织设计等微观层面,都存在制度建设不足、保障措施匮乏的问题。当家校共育陷入主体权责不明、活动效率低下等困境时,难以通过客观且具体的制度条款进行协调,致使互相推诿的现象成为常态。同时,由于参与主体有限、资源投入不足,农村学校家校共育的形式设计及内容设计均存在较明显的滞后性,较之城市地区的家校共育模式显得相对乏味,活动项目大多单一且缺乏吸引力,基本停留在传统的电话沟通或微信沟通阶段,这些都制约着家校共育模式的多元化发展。

3.素养建设有限,共育方法滞后

家校共育由家庭与学校双方共同参与,两者对于育人行为的认知与能力层次均直接影响着最终的成效。目前,农村学校及学生家长在家校共育模式实践中的探索仍处于初步阶段,既不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也不具备长时间积累的经验,总体素养层次偏低,因此所运用的家校共育方法也多为借鉴或照搬城市地区的做法,忽略了地区因素、背景因素在其中的影响,导致同一模式在农村地区“水土不服”的现象十分普遍。部分教师在向学生提出家校共育指导建议时,忽视了意义告知、程序讲解的重要性,致使家长对此了解不到位;
农村学生家长的平均文化水平较低,对新教育理念适应困难,难以在家校共育模式中进行积极自发的配合。

4.组织系统不全,协调力量缺失

家校共育模式具有系统性特征,涉及的运作环节复杂且多变,需要以统一的组织体系进行协调,在合理安排工作的同时对一些潜在的矛盾关系进行协调,发挥统筹指导作用。但当下农村学校的家校共育工作大多停留在学校组织层面,缺乏专门的部门负责进行统一指导,家校共育活动的开展也基本依靠学校自身的协调。在此情况下,家校共育长期以来缺乏专门的协调力量进行干预,难以形成符合地区发展水平的规范化管理局面,即便获得政策上的扶持,产生的资源转化效能也十分有限。同时,监管组织机构的缺位也使得农村学校家校共育的实践过程时常处于无序状态,当出现育人主体玩忽职守、不负责任等现象时,难以在第一时间明确并追究其责任,长此以往,影响家校共育成效。

三、新时代农村学校家校共育的优化策略

1.开拓家校沟通渠道,达成协同共育共识

达成家校共育共识是后续协同育人工作开展的基础。因此,需从加强家校双方认知建设的角度出发,构建用于家校沟通交互的专门渠道,在达成观念一致的基础上商讨合作细节,消除潜在的矛盾隐患。

首先,借助现代化便捷通信手段,开发线上对话空间。考虑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的现状,学校可采用以线上沟通为主的沟通手段,依托微信等软件,与学生家长建立常态化沟通关系,将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心理动态等信息发送给家长,并收集整理家长的反馈,给予专业的回复指导,告知家长参与育人工作的必要性,使家长及时了解先进的教育方法,从而主动参与其中。

其次,明确学校、教师、家长在家校共育模式中各自承担的职责范围。学校层面,要严格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重视在现有条件下调动和发挥家长的作用,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入户家访等形式走进农村学生的家庭,了解家长的困惑与诉求,为家校协同育人提供准备;
教师层面,要转变固有教育观念,改变对家校共育的程式化认知及对农村地区学生家长认知水平的偏见,真正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当下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從家长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发挥学生家长在育人中的督促作用,以及如何在学生的教育上达成教育的一致性,使家校之间形成教育合力,为形成协同育人的局面打好基础;
家长层面,要找准自身在教育中的定位,认识到家庭教育属于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工作,不断革新自身教育观念与认知水平,尝试接受新理念、新事物。

最后,注重语言交流的平和性与平等性。为最大程度消除家校沟通中的潜在矛盾,教师在与家长建立沟通关系的过程中,应基于充分尊重、理解这一前提。同时,结合家长给出的反馈信息,教师可及时调整教育策略,使家长的意见及建议能被直观地体现于家校共育方案设计中,提升家长的成就感与配合积极性。

2.完善家校共育制度,丰富活动形式内容

应在充分考虑农村地区实际教育水平与家校共育推进现状的基础上,搭建配套的制度体系,并在合理的制度框架内不断推出具有可行性的家校共育活动方案,丰富其形式及内容,增强吸引力。

首先,推出家委会管理制度,合理分配教育权责。为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校共育模式中的权责分配情况,学校可组织成立家委会,由部分学生家长组成,代表全体家长行使权利,如组织家校共育活动、向学校反馈学生家长集体意见等。同时,针对家委会,可创设一套对应的管理制度使之规范运行,确保在家校共育活动中可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

其次,细化家校共育模式运行制度,提升计划性。比如,建立家校共育档案制度,将家校双方产生的联系与协同育人过程记录成文本形式,一并纳入家校联系档案当中,作为后续责任归属、资料查询的必要依据,并设置对应的评价监督权限,防止信息遗漏或丢失;
重视家访程序的建立与实施,学校和教师可在每学期把家访工作纳入德育工作的必要环节,在家访的过程中要做好“家访档案”的记录工作,关注特殊学生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教育研讨,制订相应的解决策略。

最后,围绕学生及家长的根本需求,创新家校共育的形式及内容。面向广大学生及家长群体展开关于意向活动内容的调研工作,设计出既符合先进教育理念、又贴合实际育人诉求的活动方案,真正做到“以校为本”和“以家为本”的双规并行。譬如,可依托交互便捷的网络平台,不定期开展“云家长会”,同时组织能够参与线下亲子活动的家长,在课余时间开展亲子游戏等活动,并以直播形式发布于家校共育平台,使无法现场参与的学生家长也能够远程参与、实时感知。

3.加强育人主体培训,提升家校共育能力

鉴于家校双方作为育人主体的素养建设必要性,可从理论、实践两个方面共同推进对育人主体的培训工作,在充分提升育人主体素养的基础上,推动家校共育能力的综合提升。第一,加大农村教师群体能力培育力度。紧跟国家对于教师群体的要求,将家校共育能力建设纳入教师考核标准中。一方面,将家校共育内容融入招教考试,提高人才筛选门槛;
另一方面,不定期组织家校共育领域专家进入农村学校进行指导,搭建对应监督机制,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能力素养。第二,加大面向学生家长的宣教力度。将先进的家校共育理念转换成通俗易懂的宣传语言,在家长群体中进行大范围渗透,引导家长及时树立正确的家校共育观念,尊重个体的客观发展规律,摆脱“唯分数论”的错误认知;
同时,引导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场域的构建,从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角度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规避传统家庭教育模式中以权威施压等的误区,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成长诉求,将家庭教育的正面效应发挥至最大。

4.创设统一组织机构,发挥监管协调功能

设立专门协调家校共育工作的组织机构。一方面,配备专门的负责人员协调处理各种家校共育工作事务,为家校共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资源的支持,解决家校共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另一方面,对于出现的不合规、不合法的地方,要能够及时发现、及时责令整改,督促提升家校共育绩效水平。严格落实机构职责,发挥监督检查力量。当家校共育实践产生问题时,在第一时间查明原因所在,明确责任主体,依照制度规范要求,对责任人进行严格追究,同时在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培训指导、家校共育活动经费的使用、各种资源配置优化等方面做好监管,确保家校共育的每一环节都发挥出应有价值。

综上所述,新时代家校共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形成教育合力,发挥不同育人主体功能,巩固教育根基,提升育人实效。基于当前农村学校家校共育推进现状,可从开拓家校沟通渠道、完善家校共育制度、加强育人主体培训、创设统一组织机构等方面设计家校共育新策略,将有限的教育资源转化为无限的育人动能。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会宁縣太平店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王 燕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新时代农村学校家校共育策略的实践探究”(课题立项号:GS[2021]GHB0343)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学生家长共育家校关于发起创建“家校共育实验校”的函教育(2022年20期)2022-07-05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动漫界·幼教365(中班)(2021年8期)2021-07-19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内蒙古教育(2021年18期)2021-02-12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疯狂英语·初中版(2021年7期)2021-01-21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动漫界·幼教365(大班)(2020年12期)2020-12-14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客户告知书)时代邮刊(2019年16期)2019-07-30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动漫界·幼教365(中班)(2018年10期)2018-05-14人兽表演作文·初中版(2017年4期)2017-04-18家长对学校满意度调查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7年1期)2017-03-30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教育方式研究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年12期)2017-01-11

推荐访问:突围 新时代 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