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与教材的桥梁

陈绮雯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理念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教育是来源于生活的。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活”书才能产生“活的教育”,当教育与生活衔接到一起时,才能让理论与实际相背离的旧的教学方式“活”起来,只有让变化的生活融入教育,才能讓教育与时俱进。

“社会即学校”则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飞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教育便是将教学内容从书本、从学校片面的活动中转变成整个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环境中去,因此教育不应与社会脱离。

“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是指教法、学法应统一于生活的做法。教师的教学是做的一个方面,要在做中教。教师的教离不开学生的学,学生的学又要在做中学,教师和学生的做都是要进行实践,三者合一。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践行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在封闭的课堂完成的整个教学活动,学生长期处于一个狭窄的生活圈子,会造成目光短浅,阅历不够,语文学习能力下降。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多次呼吁:“要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语文的听说读写离不开生活,缺少了生活体验的学生很难在写作、口语交际中流露出自己的真实体验,说的写的只会是虚假的编造,因此语文教学内容需要注入生活,有了基于生活的教学,教学才具有生命力。

生活化的教学能将课本的内容化繁为简,将抽象的文章和知识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理解渗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会让课堂产生共鸣,创造出更多的惊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了课堂教学,继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让语文教学内容延伸向生活,让生活真正进入到语文教学课堂中,使自己的语文课堂活力,让教学充满着时代的气息。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来自生活,这意味着生活教育理论已与课文内容相衔接,这让有限的文本内容经过生活的注入变得充满创造和无限的可能。

(一)识字教学生活化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联系生活识字是识字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教师教学的法宝,有着独特的魅力,把识字和丰富多彩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可感可知,识记的效果会大于其他的识字方法。

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中,认识生字“乌”。可以这样指导学生,我们知道乌鸦是一种鸟,所以这个字看起来有些像鸟,接着给学生出示乌鸦的图片,让学生观察乌鸦,重点观察它的眼睛。我们可以继续指导:“同学们,你们发现什么了吗?是的,乌鸦全身的羽毛黑黑的,黑得我们都不容易发现它的眼睛,所以‘乌鸦的‘乌少了表示眼睛的笔画的‘点。”接着,教师出示乌云的图片,让学生猜出它的名称,了解到乌就是黑色的意思,随之进行教学组词,“很黑很黑我们就说——乌黑;
黑色的云朵我们就说——乌云;
全身黑色羽毛的鸟儿就叫——乌鸦。”教师用乌鸦的图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鸟和乌之间有趣的差别,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发现文字的奥秘,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学生在课外就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有些字能和生活联系紧密,把这些字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教学,会使识字变得轻松有趣。如教学《小书包》这一课时,利用情境,借助实物认识:橡皮、尺子、作业本、笔袋、铅笔、转笔刀。教师让学生提前把自己的这些学习用品放置在桌上,先提问:“这些用品长什么样?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后,再和老师一起识记。教学“书”,教师出示一张手拿写字的图,并让学生做一做这个动作。告知学生书的本义是写,大家能找到那支笔吗?中间的一竖就像是我们握着的笔。接着教学“笔”,出示毛笔图,让学生联系图片说一说,为什么笔是竹字头,下面是个毛?原来,毛笔的笔杆是用竹子做成的,下面用的是山羊毛、兔毛等,所以笔是竹字头和毛组成的。教师基于生活实际,通过音、形、义的结合,让学生将识字和生活联系到一起,提高了识字的效率。

社会即学校,学生识字的场所不仅仅在课堂上,校园中的提示语,教室外的名人名言,又或者是社会中广告牌,这些都是一本本活的教科书,利用起来就能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由此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拓展作业。教师让学生在课后收集食品包装袋,将生活中已经认识的字剪贴下来做成一张识字海报。学生人手一张识字海报可以在课堂上给其他同学做展示,介绍自己在平时所认识的字。生活是识字的一所学校,生活中处处有汉字,学生无时无处不在跟汉字打交道,因此识字要和学生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二)文本教学生活化

生活教育理念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向,教师基于这种理念,营造生活化语文课堂,有利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课堂实例1 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教学片段。

师:风不一样,乐曲也会不一样,文章中写了哪些不一样的风?

生:微风和狂风。

师:这是什么样的微风?微风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这是温柔的风,让我感觉很舒服。

师:谁来读读描写微风的句子。哪些词语让你有了这样的感受?

生:轻轻柔柔和呢喃细语。

师:像这样抓住关键词语我们就能体会到微风的温柔。

师:那呢喃细语是什么意思呢?同学们请你的联系生活想一想谁对你呢喃细语?

生:用细小的声音说话。同学会对我呢喃细语。

生:轻轻地说话。妈妈、老师会对我呢喃细语。

师:作者用轻轻柔柔、呢喃细语使风在小声说话,我们便感受到了微风的温柔,这样写真生动!

师:狂风呢?又是怎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读描写狂风的句子,划出狂风带给你感受的词语,再想一想生活中你在哪里听到过这样的声音?

生:狂风给我的感受是很凶猛。天气恶劣,狂风暴雨的时候听到过这样的声音。

生:狂风给我的感受是很有力量。大冬天西北风在窗边吼叫的时候。

师:作者用雄伟的乐曲,充满力量的声音,让我们很快想到了生活中相似的场景,感受到了狂风的威力。

师:风真是了不起的音乐家呀,微风是温柔的,狂风是充满威力的,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吧。当微风拂过,就像妈妈的双手轻抚你的脸颊,是那么温柔,(女生读)。当狂风吹起,就像爸爸有力的臂膀给你无穷的力量,(男生读)。

从《大自然的声音》课堂实录节选的部分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这段文本时,充分联系到了生活中的素材。在讲解微风时,创设了生活情境,联系日常生活场景,同学在耳边呢喃细语说着悄悄话等等,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解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在最后朗读的时候,教师用妈妈双手轻抚、爸爸臂膀拥抱两种情境来加深学生的体会,分区微风和狂风给人的不同感受。教师将文本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结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作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从新课标对写作的要求可以看出,写作要符合实际,贴近生活。教师要求学生的习作是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学生的习作也是随感而发、随事而记,而不是将习作训练机械地分配在每周的作文课上。传统的写作是基于写作技巧的指导,往往会忽视本身的生活体验,去追求编造过的剧本生活,这不该是我们倡导的,教师应转变思维,让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多积累素材,以备有需,在写作中能施展发挥。

教材中的习作内容一般与日常生活具有紧密联系,例如三年级上册习作《这儿真美》,这个题目范围很广,选材有很多,但为便于教学,教师会选择学生都熟悉的地方。例如我们的校园。习作前教师可以带学生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边看边记录自己印象深刻的地点,在观察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触摸,调动多种感官来描述事物。至于写作顺序,教师带着学生游览,学生就能按地点变化顺序来写。这样一个选题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再加上教师带学生亲身经历了一遍,印象深刻,写作时就能更深刻地回忆起学校的所见,感情流露也会更真实。作文有了真实的生活素材和切身的体验,写作自然能行云流水。

三年级下册《我的植物朋友》,写一篇关于植物的小作文,其实不容易,因为平时很少有人会去留意这些植物的形状、变化。在没有观察,没有积累的情况下去写,学生是很难下笔的。因此,在写作前,教师需要让学生提前思考好自己要观察的植物,并细心观察然后完成一张观察记录单。

在指导学生写作过程时,要提醒学生联系自己记录的内容,参考这张“自拍照”,回忆植物的特征,这样在写作的时候才不会出现学生的胡编乱造,写出来的文章才具有真实性。该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习作素材,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学会细细地观摩体会,能用自己的话语准确地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样的习作训练将生活与写作相联系,既能提高学生生活观察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教育的源头是生活,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泉。因此教师平时要引导学生把日常观察到的事情、有趣的事情记录下来,保留第一手的观察材料,积累真实的素材,就能提升写作能力。

(四)口语交际教学生活化

教师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语文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学生的生活十分丰富,教师可以利用到很多素材来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一年级下册《打电话》口语交际训练中,教师准备一个电话道具,在课堂中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进行模拟练习。教师可以出示几个不同的情境,比如:打电话向老师请假;
周末约同学出去玩。教师要组织先和同桌演一演,再上台向大家展示。在模拟通话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注意礼貌用语,表达清楚时间地点。该教师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提高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生活的创造。

三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春游去哪儿玩》,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创设情境,出示美丽的春景图,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情导入,使学生对此兴趣浓厚,能投入到口语交际的学习中。展开活动时,就周边好玩的地方让学生同桌讨论,并試着模拟导游,把想推荐的地方进行景点介绍。在介绍时要说清楚这个地方有什么好玩的,可以开展哪些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由。同时,教师要提醒台下的同学,别人说时要耐心听别人把话讲完,尽量不打断别人。活动结束后教师要进行小结,学生提出的地方都是我们身边值得探访的好地方,有些地方也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强调学生留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本次口语交际课以“春游去哪儿玩”这个学生既感兴趣、又贴近生活的话题为素材,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而活动又是儿童重要的学习方式,对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角色扮演是一种非常有趣而有实效的活动方式,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在训练中,教师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来教学比空洞的说教效果好得多。

“生活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当前新课改的需求相契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构建生活与教材的桥梁,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结合起来,将语文知识活学活用,使语文课堂体现生活味。

猜你喜欢识字习作生活识字启蒙(3-7岁)(2018年8期)2018-08-13识字儿歌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8年3期)2018-02-06识字谜语小雪花·成长指南(2016年11期)2016-12-07生活感悟特别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无厘头生活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爆笑show(2015年6期)2015-08-13巧妙引导,快捷识字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习作展示中国篆刻·书画教育(2014年4期)2014-07-05

推荐访问:桥梁 构建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