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肠-肾轴”理论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李宜航 相学梅 牟曾熠 李志明

摘要: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由于患病率较高,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健康问题,如何延缓其病程发展、改善临床症状,是一直以来研究的热点。肠道微生物群的生态失调为防治CKD并预防其并发症提供了重要靶点。在“肠-肾轴”的基础上,探讨了肠道微生物与CKD的相互作用,综述了目前CKD的中医内外治法及西医饮食疗法,为改善肠道微生物群,改善肾功能损伤,延缓CKD进展提供治疗新思路。

关键词:肠肾轴;
慢性肾脏病;
中医药

中图分类号:R6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23)05-0110-06

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这一概念首次是于2002年被提出的[1],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肾脏结构或功能出现异常≥3个月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可伴有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的降低;
或无明显诱因出现GFR下降≤60 mL/(min·1.73m2)≥3个月,可伴有肾脏实质性的损伤[2]。近年来,CKD发病率逐渐升高。2012年全国CKD流行病学报告,我国CKD患病率高达10.8%,约有1.2亿成年人患有CKD[3]。2017年,全球约有6.975亿人患有CKD,其平均患病率高达9.1%,其中我国CKD患者为1.32亿[4-5]。该病起病隐匿,病程长,死亡率高,预后不良,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健康问题,其由多种肾脏疾病发展而来,晚期甚至可发展为尿毒症。因此,如何更早、更有效地治疗CKD已成为一个具有重要的社会及经济意义的问题。

“肠-肾轴”理论首次是由Meijers等[6]人提出的。该理论直接开启了CKD与肠道微生态探索研究的新纪元[7]。至2015年,Pahl等[8]将该学说进行了补充完善,其核心观点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点:第一,CKD患者由于肾功能受损,代谢废物无法及时排出,积于体内,经肠壁血管渗入肠腔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加剧肠源性尿毒素在血中积聚,进一步损害肾功能;
第二,肠道菌群失调,肠道上皮屏障受损,细胞间通透性增加,导致条件致病菌及肠源性尿毒素入血,激活机体免疫系统,诱发全身微炎症反应,导致肾脏微炎症状,进而加剧CKD病程进展[9]。

中医中并无“慢性肾脏病”一词,据其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归属于“水肿”“尿浊”等范畴。病机本虚标实,涉及肾、脾、肺等多个脏器,以外感六淫为外因,禀赋不足、饮食失宜等为主要内因[10]。随病情进展,可滋生湿、毒、瘀等病理产物,最终导致虚实夹杂,迁延难愈[11]。《外经微言》云:“是以补肾者必须益肺,补肺者必须润肾。”又如《景岳全书》所言:“但二肠连胃,气本一贯,故在《内经》亦不言其定处,而但曰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又于胃气中,总可察二肠之气也。”正如上文所阐述的肠与肺相表里,并受事于脾胃,因此可以从肺与脾胃入手,发掘整理名老中医疗法,中西医结合,以延缓其病程进展,恢复肾功能[12-13]。

1肠与肾相互作用

1.1肾病及肠在CKD患者中,往往会出现肠道屏障改变如隐窝的延伸、绒毛高度改变、固有层与炎症细胞的渗透、肠壁水肿、肠道上皮屏障受损、含氮代谢物及内毒素入血、细菌移位等[14]。已有研究表明[15],CKD患者血液中尿素氮(BUN)增加可引起肠道黏膜损伤,从而引发炎症。与健康人群比较,CKD患者肠道内会出现微生物群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失衡,致病菌如肠杆菌的数量明显增加,而有益菌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明显减少[1]。CKD患者常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并且与肠源性尿毒症毒素循环水平升高、炎症和氧化应激等因素有关[16]。

1.2肠病及肾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与多种疾病的发展相关,包括肾脏疾病[17]。微生物群是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杂群落,在健康人体的肠道中,这种复杂群落是由千余个不同的物种,超过100万亿个微生物细胞组成的。健康状态下,这些微生物与宿主处于共生关系。微生物群参与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抵御病原体,并调节体内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的内源性代谢,从而有助于保持营养平衡[17]。其还被视为“代谢器官”,它维持体内环境平衡,抑制病原菌生长,保障肠道功能和微生物稳定[18]。

肠道菌群失调是造成肠道屏障功能受损的关键因素[14],并与各种疾病的发展有关[19]。有研究表明[20],肠道微生物群的构成和功能的改变在CKD的发病机理和并发症中起着关键作用。肠道作为血液和有毒化合物的连接,肠道上皮屏障破坏,其通透性增加,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从肠道转移入血是肠道菌群对CKD影响的主要机制[14]。

1.3肠、肾之间相互作用肾和肠道微生物群间存在着双向相互作用:肠道微生物可能会产生潜在的有毒代谢物,而CKD可能会影响微生物群的组成并破坏肠道上皮屏障,促进内毒素和细菌从肠腔转移到血流中[21]。在CKD患者机体内,肠道微生物紊乱,引起尿毒症毒素浓度升高,进而加速CKD发展,形成恶性循环[17]。除此之外,CKD患者的肠壁会出现组织学变化,肠上皮紧密连接破坏,导致通透性增加,细菌和内毒素穿肠入血而致内毒素血症和全身性炎症[20]。肠道菌群失调及肠黏膜损伤等改变,会使患者肾脏损伤加重,CKD进程加快,反之,肾功能恶化会破坏肠黏膜屏障,导致肠道生态失调。因此,CKD很可能导致肠道微生物群和肾脏之间错误的双向相互作用[22],因此针对CKD的从肠而治理论应运而生[15]。

从中医角度而言,肠与肾同属下焦,密切相关,《寓意草》云:“夫人一团之腹,大小肠膀胱俱居其中”,又云:“邪结于腹之左畔,即左肾与膀胱为之府也。”两者同处腹中,“中西医汇通派”创始人之一唐宗海曾说:“大肠位居下部,又系肾之所司,<内经>云:“肾开窍于二阴。”又曰:‘肾为胃关。故必肾阴充足,则大肠腴润。是以大肠之病……有由肾经阴虚,不能润肠者”;
《辨证录》云:“胃火盛而大肠之火亦盛,肾水干而大肠之水亦干,单治大肠之火,而不泻胃中之火,单治大肠之水,而不益肾中之水,则大肠之水不生,而大肠之火亦不息”,五脏六腑皆属一整体,脏腑相生相克、互相制化,肠与肾相互关联,互相影响。水液入肠,经大肠传导糟粕,小肠泌别清浊,脾胃升清降浊,使浊者下归肾,经膀胱排出,清者上输于肺,散布周身,起濡养作用。六腑传化失司,五脏浊气蓄积体内,无所出者,易发生脏腑传变,肠与肾相互关联的“肠-肾轴”是联系其相互作用的关键[23]。《笔花医镜》中提及:“大肠者,肾阴之窍,传道之官,受事于脾胃,而与肺金相表里……然肠口上接小肠,下通谷道,为诸脏泄气之门,启闭一失职,而诸脏困矣。”大肠与肺相表里,且受事于脾胃,肺阴下输于肾,肾阴上滋于肺,阴阳互资,金水相生;
脾乃后天之本,依赖于肾的蒸化,肾乃先天之本,依赖于脾气运化,两者相互资生,运化水液。生理互资,病理则互相传变。肺脾肾功能失司会影响到大小肠的功能,引发泄泻、便秘等疾病,进而使肠道菌群紊乱。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运化无力,脏腑失养,累及肠则可致肠道传导失司,引发肠道菌群数量、分布等改变[24]。故而想要治疗CKD可以以肠为出发点,利用肺与脾胃,中西结合,臟腑同治。

2中医与CKD

2.1中医内治法

2.1.1单味药及其有效成分就目前研究而言,从“肠-肾轴”治疗CKD多用清热解毒类及补益类中药。其中,治疗CKD的单味药以大黄、黄芪最为常见。

大黄对CKD的作用机制包括促进尿素及肌酐的排泄、抑制肾小球硬化的进展、改善微循环、减轻残肾单位“高代谢”状态以及免疫调节,其主要有效成分为大黄素、大黄酸[25]。临床上,CKD患者易出现便秘的症状,这更加加剧浊毒的蓄积,出现恶性循环。使用泻下攻肠的方法,对便秘症状疗效显著,这也与“肠-肾轴”理论相合。大黄苦寒,生可强攻泻下,制可缓攻泻浊,使浊毒从肠而出,保护残余肾功能[26]。

黄芪补益脾气,行肺脾经,可以提升肠道黏膜免疫水平,抑制肠道炎症;
还可以抑制结肠屏障蛋白的降解,抑制肠道屏障的损伤;
有效改善氧化应激从而延缓肾损伤[27]。其具有“类激素”效应,能够降低尿蛋白,从而保护肾功能[11,28]。

除上述两味常用中药外,还有许多中药被应用于肾脏疾病的治疗当中。如益智仁,可燥脾温胃,能够提高疣微菌科和乳酸杆菌科的相对丰度,降低理研菌科和毛螺旋菌科相对丰度[29]。姜黄素具有修复肠道屏障,调节肠道菌群,降低大肠杆菌志贺菌属和拟杆菌属等致病菌的含量,增加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的含量,减轻肾脏的炎症和纤维化,保护肾功能的作用[30]。三七注射液能保护肠道粘膜屏障,改善肠道微生物生存环境,保护菌群多样性,从而起到延缓肾损伤进程的作用[31]。乌药水煎液可促进家兔胃肠动力,能有效改善肾小球纤维化程度,还可通过调节肌酐清除率和血清肌酐水平保护肾功[32]。丹参茎叶作用虽弱于丹参根与根茎,但仍然表现出肾保护和调控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作用[33-34]。高剂量茯苓能显著提高肠道双歧杆菌的水平,而白术多糖具有促进益生菌生长的作用[35]。

2.1.2中药复方中药复方也被大量应用于肾脏疾病的治疗中。大黄甘草汤可促进尿毒素排出,其靶点不在肾,而可能是“肠-肾轴”[36]。补脾益肾方为黄芪复方,可减少致病菌相对丰度,增加益生菌相对丰度。还能够促进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修复肠道屏障,改善肾功能[37]。通腑泄浊方能调节肠道菌群,抑制氧化应激,改善机体炎症反应,减轻肾间质纤维化,延缓肾损伤[38]。清肾颗粒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降低炎症因子、保护肠道粘膜的作用而保护肾功能[35]。黄葵四物方能够显著抑制尿毒素硫酸对甲酚(Paraccresol sulfate,PCS)前体对甲酚在肠道细菌内的合成,从而降低体内PCS的含量,通过抑制肠源尿毒素生成环节减轻CKD肾脏损伤[39]。缩泉益肾方可以上调拟杆菌门,下调厚壁菌门[40]。七味白术散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杆菌和沙门氏菌,促进肠道酵母菌[41]。扶正化瘀降浊方通过调节芽孢杆菌属、乳杆菌属、缠结真杆菌属、Family_XIII_AD3011菌属四种细菌生物标志物和肠源性有害代谢物,抑制炎症反应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减少了CKD早期的肾脏损伤[42]。诸多研究证明,中药及复方在治疗CKD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治疗方向。

2.2中医外治疗法中医外治疗法也多用于临床,与内治法相比,优势在于:药物不通过胃肠道等消化系统,不会被肝、肾等分解代谢。可防止首过效应,减轻药物疗效,还可避免药物对其他器官产生不良影响[43];
其方法多样、操作灵活简单、效专力宏、直达病所、奏效迅速;
能够多途径给药,且安全性高,毒害性小[43]。中医外治疗法之灌肠疗法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中的“蜜煎导法”及“猪胆汁导法”。其有两方面,一是可通腑利肠,以通二便,使浊毒从二便而去;
二是使药物经肠入肺,再入肾而发挥药效,这与现代医学的“肠-肾轴”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44]。

益肾泄浊方联合中药保留灌肠的中医“内外同治”一体化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改善CKD患者症状,可通过调节“肠-肾轴”减轻内毒素血症,保护肠道粘膜屏障,延缓CKD的进展[45]。益肾汤经结肠透析可降低CKD3-5期患者大肠杆菌水平,升高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水平。其可改善患者肠道微生态状态,抑制体内微炎症反应,延缓肾损伤,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效果显著[46]。除上述灌肠液外,仍有许多方剂被应用于此。诸多研究表明,中药联合结肠透析可增加CKD患者结肠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及物質交换,排出体内毒素,改善残余肾功能[46]。大黄附子汤既可通腑泄浊,且附子反佐之可减轻大黄之苦寒,使内蕴之浊邪从肠腑排出,可用以抢救尿毒症[26]。

除灌肠疗法外,常用的外治法还有艾灸疗法。这是一种以艾为主要材料的方法,借灸火之温和热力,艾绒燃烧的温热刺激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透皮吸收和呼吸作用,刺激经络,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艾灸中脘、关元和神阙等腹部穴位可以改善CKD患者排便困难、排便时间长等不适。艾灸肾俞等穴位联合中药及常规治疗可以降低CKD患者血清肌酐、BUN、24h尿蛋白总量,升高血清白蛋白[47]。

3西医治疗

由于CKD患者会出现肾功能损伤,本该由肾脏排泄的尿毒素在体内积蓄,会进一步加速肾功能的减退[36]。尿毒症毒素一般是根据其生化性质进行分类,分为:低水溶性分子(分子量<500 Da)即小分子尿毒素、较大的中等分子(分子量>500 Da)即中分子尿毒素和蛋白结合分子即蛋白结合类毒素[17]。其中,大多是肠源性尿毒素。这类肠源性尿毒素毒性更强,更难于被血液透析所清除[36]。清除这种毒素能明显减缓CKD进展,改善患者预后。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降低此类毒素的合成,如益生菌和益生元。(2)口服肠道吸附剂,如活性炭吸附剂。(3)缓泄剂缓解便秘症状,如鲁比前列酮[15]。

3.1益生菌益生元益生菌和益生元的使用是常见的治疗方法[17]。有证据表明,益生菌和益生元可以在CKD中重建肠道微生物群的共生关系[48]。益生菌能够改善动物和人的肠上皮屏障功能。益生菌由活菌组成,如乳酸杆菌、链球菌和双歧杆菌,通过食物或补充剂摄入,可改变肠道菌群,影响炎症状态,从而降低尿毒症毒素的产生[17]。近年来,许多临床试验和实验研究表明,益生菌可以调节宿主的代谢,通过改善血脂异常、血糖谱和血压或CKD参数来改善全身性疾病表型。益生菌的效果与其抗炎、抗氧化和肠道调节特性有关[49]。益生元是能促进有益菌的生长和抑制其他菌群的一种碳水化合物[48,50]。如抗性淀粉(RS),对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增加代谢物生成,从而带来许多有益健康的好处[51]。有研究表明[52],在肾切除大鼠中补充RS2可导致双歧杆菌增加,盲肠pH值和尿毒症毒素产生减少,通过平衡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的比例,并改善肠道屏障完整性来恢复肠道微生物群落共生关系。

3.2口服活性炭活性炭吸附剂AST-120由直径0.2-0.4毫米的多孔球形碳颗粒组成。其不溶于水和普通有机溶剂。AST-120可以吸附各种尿毒症滞留溶质,降低毒素在肝脏的代谢,加速其前体化合物的代谢。AST-120是通过胃肠隔离来减少全身性肠源性尿毒素吸收[20]。口服AST-120可降低血清中除硫酸吲哚酚外的几种尿毒症滞留溶质的浓度,延缓CKD的进展[6]。药用炭片是一种新型炭化高分子材料的肠道吸附剂,具有多孔结构,能够从胃肠中吸附肌酐、尿酸等有毒物质。其不被分解,经肠道排出体外,使体内毒素随之排出。这些毒素排出体外,不在体内循环,从而使其在体内的积存量降低,可改善因滞留的毒素引起的消化道症状,减缓肾功能损害[53-54]。

3.3缓泻剂CKD患者可能会出现慢性便秘。鲁比前列酮是一种氯离子通道激活剂,可促进自发排便。这是治疗慢性便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55]。鲁比前列酮以加速肠源性尿毒素的排泄降低BUN浓度,减少血液中肠源性尿毒素的含量,也可以增加肠道益生菌,并防止肾小管间质损伤、肾纤维化和炎症[15]。还可改善肠道微生物群以减缓CKD进展和尿毒症毒素的积累[56]。

4小结

在西医治疗方面,近年来,CKD的治疗策略旨在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恢复共生关系,并促进CKD患者肠道来源的尿毒症毒素的清除。以饮食方法改变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来作为CKD的治疗方法。益生菌、益生元、鲁比前列酮都可以针对肠道菌群失调,以减轻尿毒素蓄积等方式而改善肾功能;
活性炭吸附剂AST-120在国内应用较少;
药用炭片存在口感差、吞咽困难、容易导致便秘等缺点,部分患者不能坚持用药。

在中医方面,目前中药摄入方式多以口服为主,需要经过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其本身需要经肠道菌群发生反应而成为最终的有效成分,这与肠道生态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中药通过影响肠道菌群,产生药理作用,对肠道结构屏障、微生物种类等产生改变,但其具体的干预机制仍然有待进一步探索;
从已有文献来看,目前仅有对少部分中药作用于“肠-肾轴”的报告,如大黄、黄芪等。如何将其他作用于肺脾肾的中药与“肠-肾轴”联系起来,并探索其作用机制可以作为下一阶段的探索研究的方向;
中药有一定的肾毒性,可能会为患者带来肾脏的负担,从而引起肾脏疾病的加重。利用中药相杀或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减轻其毒性,进一步增强治疗的有效性,减少可能的治疗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外治法拥有法多灵活的优点,可以避免一定药物的不良反应,且其能补内治之不足,内治与外治结合,可作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中药的研究规模常常比较小,仍然局限于动物实验中,但动物模型难以完全还原人体肠道的生理状态。扩大研究规模,进一步研究肠道微生物与CKD的作用机制,对临床治疗CKD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雷芷晗,吕静.基于肠肾轴理论谈通腑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脏病[J].中医药学报,2022,50(1):7-11.

[2]谢建伟,焦剑.“肝肾同源”在慢性肾脏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养生保健,2021,39(11):8-9.

[3]姚吉强,付满玲,袁叶飞.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赶黄草治疗慢性肾脏病蛋白尿的物质基础及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22):5006-5011.

[4]张舒飞,朱琳,周萍.慢性肾脏病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20,36(12):1684-1688.

[5]吴宇,周晶晶,姜世敏,等.慢性肾脏病病因构成及变化趋势分析[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21,15(5):442-445.

[6]Meijers B,Evenepoel P.The gut-kidney axis:indoxyl sulfate,p-cresyl sulfate and CKD progression[J].Nephrology Dialysis Transplantation,2011,26(3):759-761.

[7]Mafra D,Borges N A,Lindholm B,et al.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and gut microbiota imbalance:An intriguing relationship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J].Mitochondrion,2019,47:206-209.

[8]Pahl M,Vaziri N.The Chronic Kidney Disease-Colonic Axis[J].Seminars in dialysis,2015,28(5):459-463.

[9]陳翀,孙伟.基于肠肾轴概念从肾-肺-大肠轴谈孙伟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经验[J].西部中医药,2019,32(5):74-77.

[10]杨红利.“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在慢性肾脏病治疗中的运用[J].中国民间疗法,2021,29(23):4-6.

[11]张敏,方立明,韦玲,等.抵当汤加减治疗慢性肾脏病脾肾气虚兼血瘀证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2021,41(8):1174-1177.

[12]曹灿,苏涛,尹新鑫,等.黄芪当归合剂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中医疗效靶标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21,22(11):968-971.

[13]李星瑶,赵延红,蔡子墨,等.温阳化浊方治疗慢性肾脏病(1~3期)临床观察[J].医学研究杂志,2021,50(3):72-75.

[14]王英明,李建省,闫燕顺,等.肠道菌群与慢性肾衰竭的相互作用及中药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2.

[15]吴晨悦,张树明.根据“肠-肾轴”理论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3):364-368.

[16]Mafra D,Borges N,Alvarenga L,et al.Dietary Components That May Influence the Disturbed Gut Microbiota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J].Nutrients,2019,11(3):496.

[17]Chen Y,Chen D,Chen L,et al.Microbiome–metabolome reveals the contribution of gut–kidney axis on kidney disease[J].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2019,17(1).

[18]毕江丽,方敬爱,张晓东,等.慢性肾脏病中肠粘膜屏障损伤研究进展[J].中国血液净化,2021,20(12):846-848.

[19]Cao C,Zhu H,Yao Y,et al.Gut Dysbiosis and Kidney Diseases[J].Frontiers in Medicine,2022,9.

[20]Sircana A,De Michieli F,Parente R,et al.Gut Microbiota,Hypertension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recent advances[J].Pharmacological Research,2018.

[21]Fernandez-Prado R,Esteras R,Perez-Gomez M,et al.Nutrients Turned into Toxins:Microbiota Modulation of Nutrient Properties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J].Nutrients,2017,9(5):489.

[22]Onal E M,Afsar B,Covic A,et al.Gut microbiota and inflammation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nd their rol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J].Hypertension Research,2019,42(2):123-140.

[23]焦书沛,姜晨.“肠-肾轴”理论研究现状及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7,18(7):656-658.

[24]钱虹利,谢丽萍,韦泉西,等.从脾肾论治慢性肾脏病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12):154-156.

[25]王冠然,宋立群.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J].环球中医药,2020,13(3):518-523.

[26]于翔,祝一叶,孔薇,等.基于《金匮要略》角度的国医大师邹燕勤运用大黄治疗慢性肾脏病经验[J].时珍国医国药,2021,32(11):2759-2761.

[27]庄雪峰,律广富,林贺,等.黄芪对大黄诱导的腹泻模型大鼠腹泻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1-11.

[28]陈子林.肾康注射液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21,13(24):86-87.

[29]李凯,马天鹏,牛坤,等.益智仁防治糖尿病肾病相关研究述评[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3):192-195.

[30]胥雪玲.姜黄素调节尿酸性肾病大鼠的肠道菌群并改善肾功能[D].青岛:青岛大学,2021.

[31]麦文顶.三七注射液对慢性肾衰竭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构变化的研究[D].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2021.

[32]刘嘉欣.缩泉丸对糖尿病肾病db/db小鼠肾功能保护作用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21.

[33]蔡红蝶,宿树兰,郭建明,等.丹参对糖尿病肾损伤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21,46(2):426-435.

[34]徐卓,项想,尚尔鑫,等.丹参茎叶总酚酸对2型糖尿病肾病小鼠肠道菌群和短链脂肪酸的调节作用[J].药学学报,2021,56(4):1035-1048.

[35]陈雪莉,吕勇.基于“肠—肾轴”理论探析清肾颗粒对慢性肾衰竭的预防作用机制[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4(1):77-80.

[36]韓文贝,刘莹露,万毅刚,等.慢性肾脏病肠道菌群失调的病理机制、治疗策略及中药的干预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2017,42(13):2425-2432.

[37]莫业南.补脾益肾方通过调整肠道微生态影响AhR通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机制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21.

[38]戴铭卉,孔薇.基于肠肾轴理论探讨通腑泄浊方调节肠道菌群清除慢性肾脏病模型大鼠尿毒症毒素的机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8):1073-1076.

[39]陆静波.基于尿毒素代谢调控的黄葵四物方防治慢性肾衰作用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20.

[40]倪雅丽,姚宇剑,汤灿,等.缩泉益肾方与益智仁对糖尿病肾脏疾病小鼠疗效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差异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21,27(11):820-826.

[41]王欢,曾奥,曹蓉,等.七味白术散调节肠道微生态的物质基础[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22(13):1773-1777.

[42]Chen Z,Wu S,Zeng Y,et al.FuZhengHuaYuJiangZhuTongLuoFang Prescription Modulates Gut Microbiota and Gut-Derived Metabolites in UUO Rats[J].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2022,12.

[43]魏丽凤,王琳.中医外治在慢性肾脏病治疗中的应用[J].世界中医药,2019,14(8):2225-2228.

[44]易庆莲,王亿平,梁晓平.中药肠道疗法在慢性肾脏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0,32(12):2213-2217.

[45]王祎熙,李霞,冯珍凤,等.中医内外同治法对慢性肾脏病3~4期患者“肠-肾轴”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31(7):888-893.

[46]黄海平,聂开兰,何娜,等.益肾汤经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肠道菌群、微炎症的影响[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21,43(12):1199-1203.

[47]陈侃俊,王丽莉.艾灸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应用及机制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22,38(1):99-103.

[48]Chen H,Wang M,Chen Y,et al.Alisol B 23-acetate attenuates CKD progression by regulating the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and gut–kidney axis[J].Therapeutic Advances in Chronic Disease,2020,11:254075550.

[49]Cavalcanti Neto M P,Aquino J D S,Romo Da Silva L D F,et al.Gut microbiota and probiotics intervention:A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 for management of cardiometabolic disorders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J].Pharmacological Research,2018,130:152-163.

[50]Hutkins R,Krumbeck J,Bindels L,et al.Prebiotics:why definitions matter[J].Curr Opin Biotechnol,2016,37:1-7.

[51]Shamloo M,Mollard R,Wang H,et al.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ross-over trial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resistant starch prebiotic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ReSPECKD)[J].Trials,2022,23(1).

[52]Esgalhado M,Kemp J A,Azevedo R,et al.Could resistant starch supplementation improve inflammatory and oxidative stress biomarkers and uremic toxins levels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 A pilo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Food Funct,2018,9(12):6508-6516.

[53]李巖.中药保留灌肠联合药用炭片治疗慢性肾衰竭疗效观察[J].工企医刊,2007(5):8-9.

[54]张攀科,徐雪峰,杨科朋.药用炭片联合中药直肠滴入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47例[J].中医研究,2012,25(5):39-41.

[55]陈继红,刘琼,高坤,等.孙伟教授运用“轳肾延衰”理论治疗慢性肾脏病临证经验阐述[J].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2019,21(4):684-688.

[56]Mishima E,Fukuda S,Shima H,et al.Alteration of the Intestinal Environment by Lubiprostone Is Associated with Amelioration of Adenine-Induced CKD[J].J Am Soc Nephrol,2015,26(8):1787-1794.

(收稿日期:2022-10-11)

猜你喜欢慢性肾脏病中医药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现代临床医学(2021年3期)2021-07-16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中国民间疗法(2021年5期)2021-06-09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公民与法治(2020年15期)2020-09-25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安徽医学(2020年6期)2020-07-17从《中医药法》看直销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7年7期)2017-07-24童安荣主任医师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经验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6年12期)2017-01-19前列地尔治疗高龄糖尿病并慢性肾脏病患者疗效和安全性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6年28期)2016-12-07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羟苯磺酸钙联合复方肾衰汤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护理体会中国实用医药(2016年16期)2016-07-26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食盐的摄入与降压药的关系中国实用医药(2016年13期)2016-07-05

推荐访问: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