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立足点 探索语用实践 落实核心素养

曾林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特别强调“语用”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指出“语言运用是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和文化自信的基石”,四者形成整体,体现核心素养。本文立足一线教学实践,以统编小学第一学段的语文课文为例,从多个角度浅谈语用对聚焦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刘仁增在《让语文回家》中将“语用”定义为“人们在一定的日常生活情境中,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表达自己的特定含义,并在活动中产生相应的交际效果。主要包括语法知识结构、修辞学的相关知识、语言符号的使用、使用语言的人以及环境之间存在的关系等。”可见语用范围很广,对教育教学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往往只抓一部分,疏忽了其他部分,尤其是半成品或模糊的语用教学。例如,游离在教材相关语言文字语用之外去品析、讨论作品,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力求讲透文本意蕴,通过“讲”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注重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文本内容,却忽略课后习题,未进一步培养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脱离学生学情和统编教材纵横螺旋上升的特点,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点重复;
教师对语言文字教材的理解把握不够精准,耗时费力,导致学生对的积累感悟用力不够……种种情况都指向教师在教学中脱离了核心目标,忽视了语言文字运用,未突出“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言语运用是语文教学的“本然”,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其定位及价值,以更好地建构“语用型”语文课堂,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一、立足教材,综合分析语用技巧

教材是美丽的语言的海洋。语言文字运用既包括口头表达,又包括书面表达。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言都是经过锤炼调整的,可谓文质兼美,不管是字词句运用还是词句段运用、课后习题、文本形式等,都是学生学习积累及培养语感的支撑点。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多数学生能较好地阅读,却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对文章内容加以理解运用。叶圣陶曾指出:“学习语言文字,如果不注重形式,只在内容上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的事情。”因此,教学重点要从语言文字理解层面向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转变,引导学生合理科学地将语言文字运用到表达过程中。

例如,在统编版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教学时,首先,检查字词运用时,教师可以提示“井口、井外、井里、井沿”等词语,学生朗读后发现都是描写位置的词语,进而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根据相关位置进行语言语用强化方位感。其次,教师可以借助“青蛙、说大话、一抬头、没弄错”和“小鸟、口渴、喝水、天空、无边无际”两组词引导学生以点带面地感知小鸟和青蛙的特点并复述课文,开展三次对话实践,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以填空形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词语去想象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将信将疑地爬出井后会看到什么?会对小鸟说什么?学生在表达中思考,对课文寓意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又如,在《端午粽》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红红的枣”等句子引导学生思考怎么理解“箬竹叶”更好,可以通过看实物、看图片、字典解释、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箬竹叶,认识到语言是需要琢磨,需要感悟情感内涵的不可直观教学,没有特殊内涵的可采用简明直观的方法。还可以从语言成分入手,通过“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和“青的箬竹叶、白的糯米、红的枣”对比,以点展开,理解语言文字运用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再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扎实地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

由此可知,语用技巧要合理地选用综合教材内容,巧设“语用”训练点,不可贪求全面,不分主次,一概而论。教材中的字词句运用或词句段运用、课后习题、文本形式等,都是学生学习积累,培养语感的支撑点,教学时应善加利用,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立足生本,发展语用能力

学生是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习得”和“用得”为出发点,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不同的年级、学龄、学情,都会影响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新课标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就听、说、读、写等外在形式的语言文字运用提出不同的要求,呈螺旋上升的趋势,为契合要求,教师的“语用”教学也应该提升。

例如,在教学《文具的家》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贝贝,你有一个家,每天放学后,你都平平安安地回家。”这句话,首先,教师要捕捉“平平安安”这个词语训练的契机,量身设计有层次的训练。因为“AABB”的叠词不仅在本课出现,在《树和喜鹊》一课也有同样类型的叠词“叽叽喳喳”“安安静静”等,学生已经初步拓展积累了同类型的词语,所以再次出现的同一练习,要求就不能相同,而要有所上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复习旧知识,说出“平平安安”这类的词语,在学生畅所欲言时要求其选择其中一个词语造句。其次,回归文本,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和上下文讨论自己应该怎样让文具“平平安安”回家。这样由“此”及“彼”的语言文字运用,能更好地延展学生的语言学习宽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再如,在教学《雾在哪里》这一课时,基于学生喜欢表演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雾来到哪里——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的顺序,通过角色朗读感受雾的“淘气和顽皮”,再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借助文本语言表达密码,自学“雾来到岸边和城市上空”两个部分,并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语言训练。想想如果你是雾,你还会到哪里,还可能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层层递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由此可知,发展学生的语用一定要依据学生学情特点,在学生已有的知識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量体裁衣,未触及生本特点的训练只会是“触皮而过”或加重学生负担,无法真正实现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三、立足教师,树立语用思维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优美的教学语言就是语文教师上课的“工具”。教师的普通话水平高低;
语言能不能简洁、把握要点;
课堂语言能不能避免“平面湖”,而像波浪似的音量有高低、语调有升降、节奏有急缓;
语言思维是否有的放矢等,都关系着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意识、知识掌握程度及思维能力与语言的共进。具有语言文字运用思维的教师,上课有条有理、紧扣主题、教学节奏把控到位,让学生如沐春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语用思维的滋养。

笔者曾听过两位教师教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里的“识字加油站”板块。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①借助拼音读词②出示图片认识玩具③识记要求生字④说说还有哪些玩具。这样的教学中规中矩,基本达到认识词语的教学诉求。而另一位教师则有所不同,是这样设计的:①借助拼音读词,同桌互听互纠②出示图片认识玩具(利用多媒体出示玩具名字和图片),让学生选词摆玩具,完成语言训练题:玩具柜里摆着各种各样的玩具,有____,有___,有___……其中我最喜欢的玩具是____。(也可以说自己想到的玩具)③让学生说说自己会玩的玩具,并为玩具加一个恰当的动作,如“踢毽子”④创设情境说话:大课间的操场上真热闹,有的在____,有的在___,还有的在___……他们真开心啊!这位教师的课堂词语贴近情境,将语言文字知识和语言文字运用形成丰富多彩的语用关联,彼此穿插交织,有利于学生的语用机制进一步丰富和优化。可见,教师树立引导学生锤炼语用思维的重要性。

再如,大部分教师在执教《我是什么》时,只是将其作为“水是如何形成的”科普文章进行教学,语言比较生涩难懂,二年级的学生无法理解,导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则采用学生喜欢的“猜谜”情境,从始至终让其参与到“猜猜我是什么”的神秘感中,并在具体教学中运用联系生活和动作演绎的方法,渗透“落、打”等动词的教学,引导学生感知因为冰雹比较重,所以用动词“打”,雨点比较轻,所以用动词“落”,学生边学边猜,并加上动作理解词语,整堂课趣味盎然,成效显著。

当然,要想生成这样的课堂教学并非易事,不能“照猫画虎”,教师自身要具备批判思辨能力和一定的文学素养,多听、多看、多读、多学、多实践,师者厚积文化才能引领学生寻找语用本源。

四、立足训练,营造语用环境

心理学家朱智贤指出:“学习语言,不仅需要在生活中大量输入语言和输出语言,也需要在情境中学会模仿和运用。”这句话也呼应了刘仁增同我们分享的一句话:“‘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这些观点让在一线教学的笔者感同身受,为什么学生“懂了”却“不会”?这是因为教师讲得多,占用了学生实际操作训练的时间。如何让学生学会“游泳”呢?那就要在课内外合理地创设语用环境,让学生在具有挑战性的“语言文字”任务中实践。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时,课文第二段“太阳开始学着发光,学着……把这个敏感的新世界吓坏了。”这是充满儿童天马行空想象的一段话,教学目标和课后练习要求学生模仿说话。笔者出示了许多说话素材图片供学生选择,先说说里面的事物会什么,有可能尝试什么,再根据设计的填空练习说话。学生充满童真却富有想象的语言让人欣喜和震撼,比如,云彩开始学习绘画,学着为自己点染五彩的颜色。她也试过做别的事,如唱歌,可是她一张口就会下雨。语文教材中還有很多培养学生语用的训练,如《青蛙卖泥塘》,教师可以抓住文本语言特点,扩展补充其他动物买泥塘的对话。又如《动物王国开大会》,教师可以借助课文语言重复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角色表演……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用心给学生架“梯子”,学生的语言文字才能有渠道输入和输出。

语用环境不仅要立足课内,还要立足课外,延伸学生的语用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还可以组织故事分享会、书香少年汇演、辩论会、写话习作等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只有让学生在“亲历”中咀嚼消化语言、在“历练”中吸收运用,才能化(别人的)语成(自己的)文。

五、立足时代,传承语用自信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强调:“提升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强调了语言文字不仅是交流工具或信息载体,背后体现的更是文化素养,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象征。处在新时代,我国的语言文化正走向世界,外国人学汉语、用汉语,国人穿汉服吟唱诗句,媒体举办语言类竞赛节目……语言文化自信正在以肉眼可见的方式得到传承和弘扬。

那么作为国家语言文字教育的主阵地之一的语文课堂,更要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张志公曾说:“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的任务有很多,但基本的任务就是语言的学习、理解和运用,最终促进小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很多语言文字承载到经典作品中,经受岁月洗礼,富有生命力。

例如,一年级下册的《姓氏歌》,带领学生了解姓氏的秘密。中国是一个姓氏众多的国家,每个姓氏的背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了解姓氏来源、构建文化底蕴、讲述与姓氏有关的中国故事,学生将更加自信,更加了解自己。

再如,一年级下册的《人之初》(《三字经》选段改编)是古人启蒙读物,它不适用这个时代的教育吗?恰恰相反,正是它独有的深厚而历久弥新的教育意义,才能代代相传。教学时,学生通过有节奏地吟诵、识字、学词的同时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经典的文本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帮助学生在语用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的语言文化,运用语言文化智慧对接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升文化自信。

六、结语

总之,锤炼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丰富语用底蕴,坚定文化自信。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有语用意识,要多足立点,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摸索实践语用,重塑学生文化灵魂,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语言文字素养语言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新世纪智能(语文备考)(2021年9期)2021-12-06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新世纪智能(语文备考)(2021年4期)2021-08-06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新世纪智能(语文备考)(2021年4期)2021-08-06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0期)2021-01-04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0期)2021-01-04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2期)2020-06-01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2期)2020-06-01语言是刀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小学生作文(中高年级适用)(2018年3期)2018-04-18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4期)2016-12-01

推荐访问:立足点 素养 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