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科研赋能发展 真研究引领成长

蒋建春

【摘 要】百年来,江苏常州市横山桥中心小学以“真”文化为百年办学之魂。学校教科研工作以“求真务实”为工作方略。本文从教学是研学、问题即课题、研学教一体三个重要维度,实践并升华了学校教科研工作,从而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真问题” “真研究” 一体化

横山桥中心小学始创于1912年。百余年的薪火相传,办学先贤为学校注入了“求真”校魂。“真”,是横小发展的根脉,也是横小办学的基因。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拥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学校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秉承“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的理念,把“求真务实”作为学校教科研的工作方略,以人为本,遵循规律,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教师成为研究者”逐渐成为学校内生性发展的动力,有效促进了学校持续高质量地发展。

一、教学是研学,真研究走向常态

教学即研究,课堂是研究室,教学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我们研究课堂,其目的是立足于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一)“真课堂”研究“真学”

教师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情、研究教法、研究与教学相关的一切,才能实施有效、高质的教学。通常来说,学校教科研就是在做教学工作之前,想想学生的需求,猜猜学生会有怎样的课堂反应和表现;
教学之后再反思“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是什么原因”“学生参与意识不强,教学情境设计有问题”等。学校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变化来调整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甚至改变一些教学习惯,改变长期以来“行得通、还有点儿效果、用起来也顺手”的“老办法”“老套路”。学校号召教师在教前写学情分析,课后写教学反思,并把此举作为考核教师教科研的重要内容。教师每天对这些存在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解决,这就是在做教科研。好的教师应当是研究学问的“学科专家”和研究学生的“发展专家”。立足课堂、读懂课堂、实践课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标识。科研与教学要做到不离不弃、相伴始终,使科研真正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助推器和发动机。

(二)学科组浸入“真研”

教学与研究合一是教科研的重要特点。学校贯彻教研组即课题组的理念,把教师备课、上课、课后反思都当作研究改进的过程。学期初,各学科组根据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商讨确定本学期的研究主题。在各学科的主题议课日,教师围绕研究主题开展同课异构、一课多上,进行同构异教下的真研究;
学校举行以课例为载体的磨课、观课、议课活动,打造研究型学科组。课题教研日,我们实现教研与科研的无缝对接:语文学科关注群文阅读,数学学科研究深度学习,英语学科关注“读者剧场”,艺术学科关注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师的参与度高了,思维火花多了,研究的氛围浓了。教学研究不是“教学”与“研究”的简单相加,而是与教学活动紧密交织在一起。教研活动形式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参与式、讨论式、沙龙式等研讨方式深受教师的喜爱。学校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实践等教研组先后获得了市、区“优秀(示范)教研组”称号。目前,学校以课题研究为牵引,深化教学研究已成为学校教科研工作的一大特色。

(三)管理團队深入“真论”

“相约星期二”源于美国作家的一部小说。当下,“相约星期二”已成为教师集体教学研究的代名词。每逢星期二,学校的行政团队选择一个年级、进入各个班级进行教学调研,观摩教师教学,讨论教学得失,把脉研讨教学问题,发现提炼教学的好经验、好做法。如针对课堂互动、学生学习样态和教师课堂调控等主题进行专题观察调研,为教师优化教学行为指明方向,借此提升教师研究课堂、驾驭课堂的能力。“相约星期二”现已成为学校教学学术日的代名词。多年来,学校坚定不移地把研究课堂作为课堂转型、提升质量的主阵地,学校连续获得市、区素质教育质量评估一等奖,以及市、区办学水平评估优秀等级。

二、问题即课题,真研究走向系列

学校倡导“真问题、真研究、真成效”的科研之风,支持教师通过“问题和课题结合”“教学与研究结合”“当下与未来结合”的三结合路径,把研究的主体凸显,把研究的重心进行下移,把研究的效益进行推广。

(一)科研管理体系化

学校浓郁的教科研文化氛围的形成,得益于扎实的日常化管理过程。一是分层领衔——所有校级领导、中层行政必须领衔或参与一项课题;
二是智慧导向——学校每年约请教科研专家、学科领军人物来校指导,把脉问诊、引领研究;
三是完善过程——学校规定每个课题组每学期均要完成“五个一”常规研究任务,一次期初研讨会、一次公开展示、一场沙龙活动、一篇研究论文、一次期末总结会;
四是课题评价——学校通过课题网页的线上调研,实时了解各课题的研究动态,关注研究过程;
五是成果奖励——学校根据平时课题研究的开展情况,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参与度,研究成果的分享贡献等方面进行课题研究评价考核,每学年评选校级“教科研先进个人”,给予绩效考核奖励。

(二)课题研究系列化

学校重视对课题的持续研究,努力把教育教学研究做细、做深、做透,最终形成较为丰厚的研究成果。“十二五”期间,学校承担区级课题“基于儿童立场构建求真课堂的研究”,教师从儿童立场出发,着力打造“求真课堂”。通过几年的研究、实践,基本形成了“五段式”“求真”课堂(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学教互动—总结提炼—练习反馈)教学模式,并根据学科特点形成了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学范式。学校从优化教师教学行为入手,继续探索横小“真课堂”,深入建设“真情、真学、真知”为特质的“真学”课堂。2021年,即“十四五”开局之年,学校在上轮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申报了新课题“指向高阶思维发展的小学互动型倾听教学研究”。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研究教与学,使得我们越来越“主题明确、研究系统、话题集中”。自2016年以来,学校主持完成市、区级以上课题共计13项,所有结项课题获得了市、区级以上教科研成果奖。

三、研学教一体,真研究赋能生长

教学、研究、学习是当代教师的三种基本职业生活方式,当下,学校研修、研训一体化等概念的提出,更多地意味着在学校实践中,研究与培训正趋向合一。近年来,学校围绕常州市“求真至善”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依托学校“真书院”这一平台,组建青年教师成长营,开展学习分享、交流展示活动;
组织“名师进校园”,邀请优秀教师“送课、送培”上门,共享教育智慧;
推行“青蓝共舞”师徒结对,安排师徒教师展示公开教学、主题教研、展示能力;
与兄弟学校“联合教研”,合作研讨,实现教师发展同频共振。

(一)学与研结合

教师的人生是持续学习的人生。教师应向儿童学习、向教材学习、向同事学习、向社区学习、从自身的经验中学习。从某个角度来说,教师做科研其实是持续阅读学习的旅程。学校依托“真书院”教师专业成长平台,打造“求真至善”四有好教师团队。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教科研理论和方法论知识,学习他人开展教科研的成功经验,邀请省、市专家来校做教科研的报告;
成立“青年教师云读书俱乐部”,组织教师开展“三个一”读书学习活动,即每月读一本教育专著,每天读书一小时,每周写读书心得,每个月由领衔人带领共读一本书,阅读时做好批注;
每学期组织优秀读书笔记评选活动,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奖励。专业阅读需要教师静心阅读甚至反复阅读经典之作,唯有如此才能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學校每月组织开展一次“真书院读书思享会”。教师在读书分享会上,绘思维导图、讲读书感悟、说教育实践,教师们分享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课堂参与:沉默与喧嚣》《教育写作,教师教育生活的专业表达》《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教师读书的30种体验》等专业书籍。通过阅读,教师才能成长得更快,教师之路才能走得更远。

(二)研为教所用

教师的教育教学对象是学生,学校教育科研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应体现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上。学校号召教师在参与教育科研时,要把目光和行动朝向学生,指向学生的发展,要把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当作课题,把促进学生的成长当作研究动力,把学生的发展作为研究成果的验证。教师勤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身的研究与职业成长才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教科研成果不能只停留在文字形态上,能否解决实际问题,能否改进教育教学实践,能否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能否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才是衡量教师教育科研水平的最终标准。

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改进实践、发展学生是学校教科研的真正旨归。学校把研究、学习、培训、教学四者综合融通,踏踏实实地去做实实在在的研究,实实在在地做促进师生发展的研究。

猜你喜欢一体化国有企业信息工程一体化建设管理模式初探商场现代化(2016年26期)2016-11-21浅谈关于服装局部工艺制作的教学方案设计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26期)2016-11-21独立院校艺术类毕业实习与校企合作改革的研究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环球时报(2016-07-30)2016-07-30电气设备控制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企业导报(2016年8期)2016-05-31

推荐访问:引领 科研 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