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静 张雪婷
[摘要]爱国主义情怀贯穿于高适边塞诗,他通过描写边塞风光、战争场景、将士形象等,表现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以及对人民命运的关切,展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继承和发扬高适边塞诗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于当代大学生培养爱国之情、坚定强国之志、实践爱国之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适;
边塞诗;
爱国主义情怀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6.038
高适(704年—765年),字达夫,渤海蓨人,盛唐时期最负盛名的边塞诗人之一,爱国主义是高适边塞诗的核心内容。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基本精神;
更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有具体的对象、内容、形式。用诗歌表达爱国主义情怀是继承和传播爱国主义的一种方式,高适在其边塞诗中以真实流露的情感、自信豪迈的风格、发人深省的内容来展现独特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一、高适边塞诗爱国主义情怀形成的文化渊源与现实背景
高适边塞诗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源于他对中华历史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对其所处时代的独特体验,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与现实背景。
爱国主义情怀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发展的主线。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出现了《无衣》《载驰》《君子于役》等反映战争的爱国主义诗篇。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等不朽的诗句集中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汉代,乐府的兴盛,出现《战城南》《十五从军征》《上之回》等歌颂国力强盛、体现百姓疾苦的爱国主义题材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曹和建安七子的诗歌展现出“雅好慷慨”的爱国主义时代精神。隋朝时期,表达爱国主义情怀的诗词较少,但也出现了诸如杨素《出塞》、卢道衡《从军行》等名篇。唐朝作为诗歌荟萃的时代,体现爱国主义情怀的边塞诗进一步发展并走向鼎盛。
高适边塞诗中爱国主义情怀具有现实背景。盛唐时期空前强大的综合国力和统治者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赋予了诗人强烈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在诗歌创作中抒写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远大抱负,从而形成了被后人称为“盛唐气象”的时代精神。“盛唐气象”的时代精神在边塞诗中最完美的体现即:以国家为己任,热切投身社会,积极参与政治,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充足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针砭时弊、勇于揭露社会存在的矛盾等,正因为这种时代精神使边塞诗展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唐朝时期频繁的边疆战争是高适边塞诗爱国主义情怀形成的又一现实背景。频发的边疆战争使得唐朝的疆域得到扩展,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得以交融发展,文人群体们对边塞开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据历史记载,整个唐朝的对外战争大约有一百三十多起,并逐渐奠定了“天可汗”的地位。而在文人群体中一种乘运而起、建功立业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在社会氛围中,使边塞诗充满爱国主义情怀。高适作为盛唐时期最负盛名的边塞诗人之一,同样受盛唐时期时代精神与频繁的边疆战争的影响,在其边塞诗中展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高适边塞诗中蕴含的爱国情、忠诚心、强国志
高适边塞诗在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爱国主义思想基础上以及受盛唐时期时代精神的影响下继续发展,逐渐在自己的边塞诗中形成了独特的爱国主义情怀,其蕴含着讴歌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情、致力于爱国的忠诚心与向往国泰民安的强国志。
高适边塞诗讴歌祖国大好河山。高适的爱国主义情怀深深熔铸在其对边塞风光及民俗的独特描绘之中,展现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营州歌》:“虏酒千盅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描写了边塞独特的风景风情。《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千里的黄云、凛冽的北风和漫天的大雪,描绘出一幅壮阔的北国风光。《塞上吹风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鸣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意境寂静而悠远,对边塞的描写又是另一番景象。高适在诗中吟咏边塞的山水风光,不仅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寄予自己的爱国品格;
而且山水与祖国同在,通过对边塞风光的描写也表达了对祖国早日统一的热切期望。
高适边塞诗展现爱国的忠诚心。高适衷心致力于对民族问题的思考与百姓的深切关怀,对民族问题的思考主要体现在边塞战争上,他坚决反对妥协议和、主张用武力来打击来犯者。《塞上》:“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征,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在反对议和的同时,也反对“开拓异域”的穷兵黩武政策。《自淇上入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十三)》:“力争固难恃,骄战易能久。”明确表明自己的反战思想。《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纵横荆棘丛,但见瓦砾堆。行人无血色,战骨多青苔。”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并意识到民安对于一个国家稳定的重要性。《东平路中遇大水》:“圣主当深仁,庙堂运良筹。”揭露压榨人民的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并将它与人民的生活做对比,身怀济世济民之策,用诗为民请愿。《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爱国,爱的是家国太平。《九曲词》:“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信安幕府诗》:“庶物随交泰,苍生解倒悬,四郊增气象,万里绝风烟。”都体现出对家国太平的渴望。
高适边塞诗的爱国主义体现为向往国泰民安的强国志。高适一生致力于报国却始终不得志,但在他的边塞诗中始终具有的报国热情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的精神是其边塞诗中爱国主义情怀的表现。《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微》:“自从别京华,我心乃萧索,十年守章句,万事空寥落。”诉说了报国无门的坎坷遭遇,但却仍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得以实现。《塞下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表现出从戎报国、立功边域的远大理想。《送浑将军出塞》:“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燕歌行》:“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战士以国家安危为己任,赴边杀敌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通过对边塞战士作战场景的描写,通过歌颂将士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的献身精神,也表达了高适想要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
三、高适边塞诗爱国主义情怀的独特性
高适边塞诗的爱国主义情怀既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基因的传承与转化,又基于诗人自身的体验与慎思,其独特性体现为真实流露的情感、自信豪迈的风格与发人深省的内容。
真实流露的情感。高适曾多次出使边塞,其边塞诗作建立在对边塞实际见闻和感受基础之上,因此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情怀更具有真情实感。他在边疆之地、军旅之中的生活体验及边**特的风景风情,是触发其爱国情怀的直接体验,因而他的边塞诗中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怀能够达到前人所难以企及的高度。
自信豪迈的风格。高适的边塞诗反映了盛唐之际昂扬的时代精神和文人们报国立功、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所体现的爱国主义情怀形成一种自信豪迈的风格,与前代边塞诗哀婉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他的边塞诗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怀充满自信和豪迈,展现了盛唐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时代精神,这种自信和豪迈的风格在当时的文化氛围中,无疑是一种对前代边塞诗的创新和突破。
发人深省的内容。高适的边塞诗思想内容深刻、给人启迪,以其深刻的洞见和敏锐的洞察力而著称,深入触及社会现实的深层次内容使得其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他以政治家的独到眼光,精准地观察和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与国家的前途命运、人民的福祉紧密相连。“高适为人耿介正直,这种性格也反映在他的诗作中往往直抒胸臆,直陈其事,直议其理,而含蓄委婉的描写相对较少。”[1]在叙述和描写中,他总是将自己的感受和观点直接表达出来,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一改前代边塞诗的粉饰雕琢之风,推动爱国主义诗歌进一步发展。
四、高适爱国主义情怀对当代大学生贯彻爱国主义精神的价值
高适边塞诗中所蕴含的独特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而言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培养爱国之情。爱国之情是对祖国的一种强烈的眷恋和热爱之情,高适边塞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其不仅展现了对战士们的英勇精神和保家卫国决心的赞美,也表达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报国热情。***总书记强调,“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2]大学生必须厚植爱国情怀,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爱国主义成为精神力量、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汇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坚定强国之志。强国之志是一种坚定的意志和远大的志向,高适一直视“治国、平天下”为自己的人生准则,一生追求功名,欲辅佐君王、济世安民。***总书记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3]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大学生必须坚定强国之志,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与民族的共同理想之中,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青春力量,勇于担当历史使命,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实践报国之行。报国之行是指爱国的具体行动,要把爱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适曾亲身参与边塞的战斗,并多次出使塞外,这些经历使他对边塞的实际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并用行动践行爱国之情。***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5]大学生只有实践报国之行,才能完美地诠释爱国之情和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要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坚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鲜明主题,不断提高创新力与创造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劲动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结语
高适边塞诗不仅在艺术上独具魅力,更在精神内涵上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这种爱国主义情怀以其真实、自信、豪迈、深刻的特质,流芳百世,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下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青年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从高适边塞诗中汲取爱国主义情怀的精髓,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征.岑参与高适边塞诗的异同比较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2:32.
[2]***.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2):3.
[3]***.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共青团,2019(5):1-5.
[4]***.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73.
基金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2023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名称:中国式现代化理念融入研究生培养过程研究(项目编号:JHSZ2023032)
2024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直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项目名称:蒙古马精神融入研究生培养过程研究(项目编号:2024XKJX032)
作者简介:
杨丽静(1975.2-),女,汉族,内蒙古赤峰人,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张雪婷(2001.1-),女,汉族,安徽宿州人,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边塞诗 边塞诗人王昌龄雪豆月读·中年级(2023年10期)2023-12-14“新边塞诗派”的崛起星星·诗歌理论(2022年1期)2022-04-08北宋边塞诗的概念界定、取材标准与研究回顾牡丹江大学学报(2021年10期)2021-12-06群文阅读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边塞诗的魅力”教学为例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河西走廊断想时代文学·上半月(2017年7期)2017-07-29边塞诗界定问题检讨与辨正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3期)2017-04-11岑参边塞诗研究综述人间(2015年29期)2015-12-02论中唐边塞诗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20期)2015-06-05唐代边塞诗里的情长思远语文知识(2014年9期)2014-02-28边塞诗概念小考中国韵文学刊(2013年1期)201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