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探思

◎李 响

高校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其专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学生的素质和未来发展,尤其是关乎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教师专业发展体现着教师在专业思想、职业素养、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等方面具备的专业标准要求,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专业素质能力,已成为教育界的焦点问题和关系教师职业未来发展的热门话题。《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 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实现这一目标,加快教育数字化建设,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不可少。尤其今天是一个受数据驱动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被广泛应用的数字化时代,各个领域的数据量呈爆发式激增,推动了“数据+ 教育”的深度融合,在给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的机会的同时,也使得教师专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在大数据时代,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素养与能力,如何适应数字化教育教学环境,就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随着互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走入教育领域,高等教育迈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突破了教育教学的时空限制,促进了数字科技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开启了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新征程。这一切正成为数字化人才培养的新动能,同时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要求,要求教师要依托数字化建设的契机,跟上教育数字化新要求,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推进数字化教学改革,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厘清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要素,进而深刻认识大数据时代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适应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新需要,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宽广深厚的专业知识

高校教育过程是一种知识的传播和创新过程。作为知识的传授者,高校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肩负传播学科专业知识、人类思想以及真理和价值的使命。丰富的学科知识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必要条件。有人说,教师的工作就像蜜蜂采蜜,要博采百家之长,不仅要有渊博的文化知识,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知识),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能够将知识内化为个人素养,实现知识的沟通与融合,从而形成饱学有识、极具个性特点的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视域,了解学科和教育界的发展新动向,掌握必要的现代科技手段和丰富的教学方法,使科学和艺术相结合,形成教学过程中的讲解技巧、提问技巧、训练技巧等,以应对课堂教学复杂情景的远见卓识,着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拥有足够的知识了解现实世界,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造力。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日益凸显知识的力量,这一切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在知识层面、意识层面以及技术层面进一步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更新知识结构以及对AI 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形成大数据的智慧与素养。

(二)信息技术感知与应用能力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创新浪潮席卷全球,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慧教育、混合式教学等成为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教育信息化打破了各种边界和壁垒,走向智能化、个性化的普及步伐加快。与此同时,5G、大数据等新型技术加速推进“数据+ 教育”的广泛应用,发达的网络学习资源为教师灵活地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提供了重要条件,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已成为教育创新实践的重要支撑。在这一背景之下,高校教师要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学会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应用获取各种知识服务,具备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素养与应用能力,包括教学信息、教学资源、多元评价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等。《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一书,指出大数据正在开启一个崭新的教育时代,为学习和教育带来巨大改变,例如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使人学会阅读和分析数据;
重塑学习的主要特征,让教育效果和品质可视化。为此,教师必须学会“与大数据同行”,尊重新技术、认识新技术,具备信息技术理解和应用能力,掌握使用各种教育技术工具和平台的能力,包括对网络信息的获取、感知、交流、判断和反思等方面。尤其随着“教师—技术—学生”三元结构的形成,沉浸性、交互性的虚拟教育教学环境将极大地显现信息技术无法比拟的支持优势。

(三)信息素养与伦理安全意识

大数据时代,随着数字化推动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与教育正在逐步融合。面对未来教师与智能协作共存的形态,高校提升教师信息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信息素养养成,有利于推动教育教学实践向精准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又是教师师德修养必不可少的内容。教师信息素养是指“高校教师既要有获取信息的强烈意识,也要有查找、甄选和批判性吸收信息的能力,还要提高辨识和免疫垃圾信息的能力,最终能够有效利用各种信息展开教育教学实践”[1]。这就要求教师以理性的态度和积极的行为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同时充分利用大数据的特点,掌握一定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具有“数据意识”,学会用数据说话,不断丰富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发挥在人机协同教学模式中的主导地位,提高自身运用各种技术工具的能力。另外,大数据技术依托于网络空间的快速传播,可能导致数据的泄露和失真,使得个人身份信息、敏感信息难以得到安全保障。加之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多元价值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大学生缺乏有效的信息甄别能力和理智的判断力,包括滥用信息技术、网络行为失范等。为此,教师还应具备伦理安全意识,帮助学生学会辨别网络信息,正确认识和应对大数据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趋利避害。

(四)终身学习的能力

基于知识的增长与运用的速度越来越快,源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教育相比过去,形式更加多样,资源更为丰富。它将突破以往的学习空间限制,进一步向泛在的学习模式延伸,学习环境乃至建立终身学习的体系受到更多关注,与此相关的“普适学习”“非正式学习”等给人们提供前所未有的获取知识的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不再具有知识垄断的地位,集知识的传授者、教育者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和正确价值的引导者于一身。“教师必须首先是终身学习者,才能成为一名好的教学行动者。所以,教师不仅需要成为培养受教育者终身学习能力的向导,教师自身还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示范者,引导学习者通过终身学习来实现自由和全面发展,这个过程应贯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整个教学轨迹。”[2]借助新技术的普及,教师在无处不在的学习环境下随时获得学习机会,借此培养大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大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数字化的兴起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转变,其主要表现在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技术能力、信息和数字化素养、自主学习的意识等方面的集中提升和潜能的开发,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大数据技术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也给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模式、职业身份带来新的挑战,使得教师的知识身份遭遇虚拟情境的限制,甚至面临被数字化、智能化替代的风险,冲击和消解教师的角色和职能。

(一)专业能力结构的更新

教师专业结构涵盖了专业知识、专业学习能力、技能创新、信息素养、职业理想、教育专长、学科研究、自我发展等诸多方面。在迅猛发展的数字化技术洪流中,教师专业能力结构关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有效开展。但长期以来,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方向模糊,专业发展的针对性和措施不强,自我发展意识薄弱,教学风格、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个性化风格缺失,必备的知识、能力、心理素质和信念等专业素质不够过硬,专业发展大多处于经验累积层面,专业结构能力缺失,尤其教师成为专家型人才的自我“蝶变”动力不足。“究竟专家型教师、教育家是什么样的,如何成长的,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这些都是很多教师感到迷茫的问题。”[3]另外,受职称晋升、科研成果、教学成果等功利性追求的影响,不少教师满足于目标的实现而产生职业倦怠感,自我事业认同感减弱,丧失专业发展的激情,失去专业发展的动力,在繁杂的工作中满足于教育的“舒适”而不愿进行创新。以上这些情况的存在折射出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学习能力的不足。如今,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束缚传统专业能力和结构的“藩篱”亟需突破。那种将自身能力的提升视为应急性任务或者功利目的的需要已经很难跟上智能时代的发展步伐。毕竟,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自我更新的过程,增强大数据和智能时代的教师专业进取的动力,完善专业能力结构,提升对数字技术运作机制的深刻把握,具备应用数字技术进行娴熟教学的专业素养,实现“人—机”互动的知识生产,应成为教师专业能力结构更新中的重要因素。

(二)教学模式的转换

在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随着各种智能平台、网络平台、移动终端等的普及,数字化技术、跨学科知识和学习资源激增,多种技术应运而生。网络公开课、慕课、线上线下混合式等教学模式广泛应用,教学内容和方式多样化,智能化教学在教学方法、课堂管理等方面体现出优越性,知识垄断的局面日益瓦解。越来越多的学生利用诸如爱奇艺课堂、学堂在线、知乎、新东方在线、51CTO 学院等在线教育平台获取知识,或者享受其直播授课、网上交流、知识分享的便利,积极参与网络学习,感受互联网的便捷性和智能化,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远程学习成为可能。这一切对传统教与学带来挑战。大数据时代,基于“师—生”关系变为“师—机—生”关系,教师充分发挥人机协同的优势,转换教学模式,调整和优化教学过程,更关注虚拟的智慧环境创设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实时评估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教师可以利用情感模型分析技术、人体眼神姿态识别仪等数字化设备,对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将学习者课堂上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精力集中度和学习行为等数据全程捕捉下来,以此推断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注意力状态。”[4]在这种模式下,教师要重视教育与技术的融合,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发挥学生个人潜能,尤其对学生课堂反馈、学业进展、学习风格等有客观的评价,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
同时,立于技术之上,灵活选用与利用技术,提高与人工智能打交道的能力,使技术与教育教学完美结合。

(三)角色行为的重塑

“教师角色行为是指教师自我角色意识和社会对其行为期待的基础上所表现的实际行动。”[5]教师角色行为根植于教师的心灵深处,反映教师在特定社会关系中被期望的行为方式、职业身份、道德行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扮演着知识的源泉与社会道德规范的角色,既秉承传道的观念,又传播知识,突出的是授业者和知识的产出者、权威者形象。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尤其科学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使新的智能工具、平台和应用层出不穷,“教师作为学者、教者、服务者的部分职能尤其是低水平的重复性职业职能,将很有可能被智能机器所取代”[6]。教育数字化时代,“人机协同”成为显著特征,教师角色的独特性遭遇挑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将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各类学习资源的发掘者。据预测,未来智能化教学将取代教师线下批改作业、答疑辅导、试题分析等绝大部分的重复性工作;
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风格和兴趣主动学习和探索,自主观看一些世界知名大学的慕课资源,而不是被动听从教师课堂讲授。这就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某种困境,要求教师积极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这种挑战甚至是一种根本性挑战),实现角色和身份的重塑,提升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对此,大数据时代,教师必须有角色的危机感。

2015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把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智能发展的重中之重,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加强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同时鼓励高校在原有基础上拓宽人工智能专业教育内容,形成“人工智能+X”的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这些措施的出台为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培育高水平数字化、智能化创新人才提供了政策扶持。大数据时代,培养社会需要的大批合格人才需要提升教师队伍的数字化水平和质量,夯实教师的专业发展基础,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

(一)更新教育理念,以“数字赋能”增强教师专业发展能力

作为教师职业的专业表征,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涵盖了专业发展必需的知识、技能、素养、素质等诸多方面。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数据成为驱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生产要素,教师则是这一过程中最具增值性的教育资源,其专业发展的动力作用发挥对造就专业化创新型师资队伍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数字化发展环境中,坚持以数字化赋能激发教师专业发展,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重新定位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深入了解大数据技术的普及和数字化转型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影响。教师应积极加强学习,学习大数据知识,拥抱和掌握数字教育和智能化技术,全方位接触并参与“数字+教育”的教学研究、教学设计活动,深挖数字教育理念背后的思维逻辑。其次,强化转型意识,实现从传统讲授到数字化应用的转化。基于教育大数据的广泛应用,高校教师要更新专业能力结构,根据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探索适应数字化转型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以及如何更好地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将专业发展能力模型转化成适应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智慧环境,从信息技术要素转化为具体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育管理等教育教学实践行为,提高运用技术平台的能力,增强大数据时代智能运用所谓自主性,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推进大数据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双向赋能。

(二)创新专业发展模式,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人机交互的数字化技术和数字思维逐渐融合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创新专业发展模式,提升对智能素养重要性的认识。首先,借助大数据资源优势,主动求变应变,更新专业知识结构,优化教育教学模式,促进学科知识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增强大数据应用和创新能力,形成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体系。“传统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一种基于‘经验’和‘观察’的实践反思型的发展模式,其本质是通过观察个体或群体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下所产生的教育实践经验,提炼出教育规律,再将这种规律运用于教育实践,形成新的实践经验,以此不断优化教育实践。”[7]相较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教育数字技术撬动了教师个人教育教学创新的实践可能,承载着学习者的期盼。在这方面,教师可通过参加数字化技术研修研讨会、交流会等,掌握最新的学科知识,运用数字化技术改进教育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自身数字化素养;
在教育教学中利用大数据的实时分析功能精准分析学情,凭借智能推送为学生推荐适合的学习资源,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服务,着力创设数字化教学环境、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构建数字化评价系统,形成慕课、智慧在线课堂等一体化数字学习环境,“实现教学——评估——调整——再教学——再评估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从而将一个个问题解决在日常教学过程之中,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8]。增强基于数字赋能和数据说话的教育教学模式,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三)发挥“导学”和“助学”功能,主动适应“AI+ 教师”的育人角色

随着互联网信息增速越来越快以及数字化技术不断融入教育过程,教师的角色功能随之发生变化,其专业发展的实践转向愈加明显。主要表现在大数据时代,作为AI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发挥“导学”和“助学”等功能。如果说在传统时期,教师是课堂教学和专业知识来源的唯一权威,那么在数字化背景下,基于虚拟现实、大数据、智能化的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角色更多的是突破时空限制,合理地运用新技术,辅助学习的方便快捷地获取知识,为学生带来知识资源和人生导引,甚至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实现人机协同教学,“精准感知和计算任意情境下学习者的需求,并借助大规模的知识库分析学习者的认知和行为模式,进而指导其学习成绩、能力、素养的全面提升,在与学习者的不断交互过程中,AI 教师自身的知识也将不断积累和进化”[9],师生关系也发展为对话式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具备使用新技术的能力,自主掌控专业发展,构建数据驱动的反馈机制,成为一个教育数字化进程中主导技术的人。同时,通过泛在学习、沉浸体验和强化虚拟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建设,树立合作意识,丰富专业发展的方式,增强专业发展的内涵。当然,学校要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健全“AI+ 教师”运行、发展和激励机制,引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方向,推动教师角色再造,促进教师专业水平高质量发展。

教育数字化的发展给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教师要主动依托和适应数字技术变革,完善专业能力结构,具备应用数字技术延展专业能力的素养,夯实专业发展基础,不断优化专业发展实践,使人机协作随着教育数字化而有序推进,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数字化专业发展能力。

猜你喜欢 数字化素养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纺织科学研究(2021年6期)2021-07-15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0期)2021-01-04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0期)2021-01-04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2期)2020-06-01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2期)2020-06-01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期)2019-09-10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期)2019-05-28专业降噪很简单!摄影之友(影像视觉)(2019年3期)2019-03-30专业化解医疗纠纷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推荐访问:高校教师 时代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