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美 许彤彤 熊喆萍 马迁 靳琼
摘要:分析2023年度我国出版学科领域研究热点,为出版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和发表研究结果提供参考和借鉴。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我国13种出版类期刊2023年度的发文情况进行分析,梳理高产发文作者与作者合作情况、高产发文机构与机构合作情况;
通过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挖掘2023年度出版学科领域的热点研究主题。发现2023年度出版学科领域的研究主要围绕8个主题展开:科技期刊、出版融合发展、出版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出版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学术出版、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出版、国际传播。进一步对13种出版类期刊的基本情况和刊文热点进行分析,客观呈现2023年度各刊的研究热点主题和差异化特征,帮助出版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并选择合适的目标期刊发表相应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出版学;
研究热点;
学术期刊;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DOI:10.19619/j.issn.1007-1938.2024.00.012
作者单位:1)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2)《出版与印刷》编辑部
一、引言
2021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了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2022年4 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围绕加快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构建数字时代新型出版传播体系,制定《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2022年9月印发的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0553 出版”被单列,可授予出版博士专业学位。2023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推动出版业繁荣发展、建设出版强国提供有力支撑。伴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不断出台,关于出版学科体系建设、人才培养、融合发展举措等的研究不断深入。围绕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轨迹与发展脉络,学者们展开了文献分析。如彭丽霞[1]对2017—2021年出版学的相关文献进行共词分析,揭示出版学热门研究主题,展望出版学研究的未来趋势;
陈丹等[2]对2003—2023年我国数字出版研究领域的2451篇论文进行分析,梳理我国数字出版研究的现状,总结数字出版研究热点、路径与方法,并展望该领域的未来研究趋势;
任小春[3]对1988—2021年编辑出版教育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为编辑出版教育研究提出策略建议;
严佳馨等[4]对2013—2023年与智慧出版相关的428篇论文进行了分析,指出这10年来我国智慧出版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围绕传统出版转型策略研究、智能技术应用及伦理探讨、智慧出版内涵研究三个方面展开,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向雪飞等[5]对2015—2023年国内学者对我国数字音乐版权市场反垄断与竞争研究、数字音乐版权保护相关法律问题研究、短视频平台的数字音乐侵权行为研究进行梳理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为客观展现2023年度出版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各出版类学术期刊的定位和特色,本文选取我国13种出版类学术期刊,对其2023年度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为广大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以及选择合适的目标期刊发表相应成果,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在中国知网(CNKI)平台按学科查询出版类期刊共有33种,这些期刊所刊文章内容质量以及影响因子参差不齐,为获得能够代表我国出版学科领域研究前沿的高质量研究论文,本文选取《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 CSSCI)(2023—2024)中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门类下出版类来源期刊9种、扩展版来源期刊2种,《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简称“北大核心”)(2020年版)中文化、教育、历史学科门类下出版事业方向期刊11种,以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 AMI 综合评价报告》(简称 AMI)(2022版)中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门类下出版类核心期刊5种、扩展期刊8种,共计13种期刊作为样本期刊,具体包括《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现代出版》《中国编辑》《编辑学报》《编辑之友》《出版科学》《中国出版》《科技与出版》《出版发行研究》《出版广角》《出版与印刷》《编辑学刊》《中国出版史研究》。(见表1)
这13种期刊基本能够代表我国出版学科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前沿动向。这些期刊大部分创刊已超过30年,其中《中国出版》创刊最早,为1978年;
《中国出版史研究》创刊最晚,为2015年。期刊出版周期基本为月刊或双月刊,仅《中国出版》和《出版广角》为半月刊,《中国出版史研究》为季刊。2023年,《中国出版》总发文量最多,为637篇;
《中国出版史研究》总发文量最少,为63篇;
除了《中国出版》,总发文量超过200篇的期刊还有《出版发行研究》(454篇)、《出版广角》(344篇)、《科技与出版》(284篇)、《编辑之友》(226篇)、《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24篇)、《现代出版》(213篇)、《编辑学报》(211篇)。2023年基金資助文献量占当年文献量比例最高的期刊是《出版科学》,为68.48%;
其他占比超过50.00%的期刊有《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中国编辑》《编辑之友》。《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3年复合影响因子最高,为2.769,另有5种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也超过2.000。(见表2)
依托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分别检索以上13种出版类期刊在2023年刊发的文章,共检索出文献3181篇,剔除撤稿文章以及作者署名、摘要、关键词等元数据不完整的文章后,共获2129篇研究性文献,作为本研究的有效样本,并以Refworks格式导出。在CiteSpace中通过 Data 转换功能,将Refworks格式的文献数据进行转码,得到研究样本数据库。
2.研究方法
借助CiteSpace软件(版本为6.2.R6)对研究样本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将转换后的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中,在软件的菜单页面设置中,将时间范围设置为2023年1月1 日至2023年12月31日,时间切片为1年,选择标准指数(G-Index )k 为25,节点类型分别勾选“作者”“机构”“关键词”,对文献的作者、机构和关键词依次进行可视化分析,其他参数默认为预定设置。
使用该软件进行如下两方面分析:一是对文献信息进行统计,采用CiteSpace软件中提供的作者和机构共现分析,发现高产发文作者与作者合作情况、高产发文机构与机构合作情况;
二是进行年度热点主题分析,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和聚类分析,挖掘2023年度出版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主题。
三、结果分析
1.高产发文作者与作者合作情况
2023年13种出版类期刊上共发表研究性文献2129篇,对其第一作者发文量统计发现,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张新新(上海理工大学)发表了12篇论文。参照普赖斯高频阈值计算公式M =0:749 pNmax(式中 M 为高频阈值,Nmax 是相关词词频统计中的最高词频数)[6],其高频阈值约为2.59,根据取整原则,确定高产发文作者的发文量不少于3篇。(见表3)结果显示,2023年度13种出版类期刊的高产发文作者76人,共计发文285篇,占样本文献总量的13.39%。可见,高产发文作者的总发文量占比略低,未能充分体现头部作者应有的引领作用。其中,发文量为3篇的作者共50人,占高产发文作者的65.79%,共发文150篇,占高产发文作者总发文量的52.63%。
通过CiteSpace软件进一步对发文作者进行共现分析,得到作者合作网络图谱。(见图1)其中,节点的字体大小代表作者中心性强弱,作者间连线的粗细及多少代表合作关系的紧密度。[7]结果显示,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共包含109个网络节点(N 值),40条连线( E 值),网络密度(Density)为0.0068。可见,合作网络相对稀疏,作者之间的联系不紧密。虽然张新新、汪汇潮、范军、钱锋等形成的小型研究团队已初具雏形,但总体来看,多数作者倾向于独立开展研究并发表成果,合作关系比较松散。
2.高产发文机构与机构合作情况
对文献作者所属研究机构进行统计,结果显示,2023年在13种出版类期刊发文10篇及以上的机构有34家,共发文628篇,(见表4)占样本文献总量的29.50%。这些高产发文机构主要集中于高校和相关科研院所,总发文量及其占比较为突出,体现了其为我国出版学科领域研究的中坚力量。其中,发文量最高的三家机构分别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69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46篇)和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37篇),共发文152篇,占高产发文机构总发文量的24.20%,是推动我国出版学科领域研究工作的重要贡献者与引领者。
通过CiteSpace软件进一步对发文机构进行共现分析,得到机构合作网络图谱。(见图2)結果显示,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共包含178个网络节点(N 值),108条连线(E 值),网络密度(Density)为0.0069。可见,合作网络相对稀疏,机构之间的联系不紧密,提示各研究机构今后需进一步加强合作。其中,也有一些机构之间形成了合作网络,如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等,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跨机构、跨区域合作趋势,有益于探索多样化的研究视角和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3.研究热点分析
(1)高频关键词分析
使用CiteSpace软件对2129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见表5)其中,词频最高的关键词是“科技期刊”(134次)。参照普赖斯高频阈值计算公式,确定词频大于或等于9的关键词为高频关键词,共计89个。其他词频超过100的关键词还有“数字出版”(123次)、“高质量发展”(107次),“学术期刊”(92次)、“人工智能”(66次)、“融合出版”(60次)等关键词的词频也较高,反映出2023年度出版学科领域的研究较多是针对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围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探讨数字出版、融合出版的高质量发展。表5列出了词频不低于19的关键词,共计33个。
(2)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使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数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为使图谱呈现更清晰,数据更有代表性,在控制面板选择频率(by freq)阈值为19,得到词频≥19的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3)该图谱共包含276个网络节点(N 值),828条连线(E 值),网络密度值(Density)为0.0218。可见该关键词共现网络相对稀疏,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程度较低。[8]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这13种出版类期刊涉及多个不同的研究方向,主题分布较为广泛,导致网络密度值不高。够用于判断该关键词节点是否处于重要位置。一个节点的中介中心性越高,其在网络中的连接程度就越强,影响力就越大。一般认为中介中心性大于0.10的关键词通常与更多的研究主题相关联,在网络结构中可以被视为关键节点,扮演着比较重要的角色。[9]从表5 可知,“科技期刊”(0.11)、“学术期刊”(0.11)属于网络的关键节点,同时这2个节点的词频都较高,分别为134、92,说明其在研究网络中占据核心地位。另外,关键词“高质量发展”的中介中心性恰好为0.10,且其词频也较高(107次),说明其在研究网络中的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
(3)关键词聚类分析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13种出版类期刊的2129篇有效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将聚类标签设为“关键词”,聚类的计算方法选为 LLR,得出包含10个聚类的图谱。(见图4)聚类图谱聚类模块值(modularity)为0.5212,聚类平均轮廓值(weighted mean sil- houette)为0.7619。一般来说,当聚类模块值大于0.3意味着划分出来的社团结构是显著的;
当聚类平均轮廓值大于0.5表示聚类是合理的,大于0.7表示聚类是高效率且令人信服的。可以看出,本次聚类效果良好。[10]
得到的10个聚类分别是:#0科技期刊;
#1人工智能;
#2高质量发展;
#3人才培养;
#4数字出版;
#5开放获取;
#6学术出版;
#7国际传播;
#8自主知识体系;
#9媒体融合。
(4)研究热点主题分析
参照关键词聚类结果,结合高频关键词和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发现2023年度出版学科领域的研究主要围绕科技期刊、出版融合发展、出版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出版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学术出版、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出版、国际传播等8个主题展开,主题和主题之间存在交叉研究领域。比如,关于出版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往往涉及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融合出版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等内容。
4.2023年度研究热点分析
(1)科技期刊
该主题对应的聚类为“#0科技期刊”和“#5开放获取”,前者涵盖科技期刊、视频摘要、视频期刊、附加视频材料、全民阅读、数字阅读、数字出版、智慧阅读等关键词,后者涵盖开放获取、开放科学、学术交流、媒介技术、自主思想、学术期刊、人才资源、期刊发展、人才优势、全流程出版等关键词。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科技期刊飞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从2018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到2021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等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如何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与国际知名度,成为备受瞩目的重要议题。“科技期刊”作为2023年度13种出版类期刊的热点主题之一,反映出学界和业界对于该主题的持续关注。值得注意的是,13种出版类期刊中《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和《编辑学报》的特色和定位就是聚焦科技期刊研究,这两种期刊2023年度刊发的研究性文献合计342篇,占研究样本的16.06%,这可能也是导致该研究主题热度较高的一个因素。2023年,针对我国科技期刊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是期刊评价指标研究与评价体系构建。主要包括对期刊影响因子、引用频次、h 指数等指标的评估以及对期刊评价体系的探索和构建。比如秦明阳等[11]基于传统由数据库主导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中量化指标被过度推崇和人为操纵等问题,提出科技期刊评价“中国标准”的特征,指出中国特色科技期刊评价应由学术共同体参与制定,在客观公正的评价中注重科技期刊的内容、特色与服务。罗德荣等[12]聚焦科普研究类学术期刊的概念和特征,构建具有针对性的期刊评价体系并提炼出相关指标,以实现系统、全面、专业的期刊评价。
二是期刊出版管理与优化策略研究。主要包括对期刊审稿流程、审稿专家库维护、栏目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旨在以明确的办刊理念和先进的工作模式推动期刊发展。比如徐婷婷[13]结合工作经验对审稿专家库的建设和维护途径进行总结,并提出优化科技期刊审稿专家库的策略,以充分发挥一支新陈代谢的动态审稿专家队伍对办好刊物的积极促进作用。孟丽等[14]通过对老年医学相关学科期刊的栏目建设和专题策划情况进行横向与纵向维度上的比较,提出医学综合类科技期刊应提高栏目统筹管理水平、加强特色类和专题类栏目建设等措施,以有效避免不良竞争,寻求与相关学科期刊共赢的差异化发展道路。
三是期刊的集群化、专业化、数字化发展研究。主要包括对期刊技术应用、平台建设、资源整合、数字化转型、集约化出版等方面的研究。比如童颖丹等[15]立足于国家提供的顶层政策指引、互联网提供的技术支持和学会提供的产学研基础,探讨医学期刊集群化建设的机遇与实践路径,以期实现医学期刊的知识服务转型升级。初景利等[16]强调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集约化,期刊集约化是我国科技期刊改革的根本,提出在数字出版的背景下,应通过加强政策引导、明确发展规划、加强平台技术保障、面向知识进行内容整合、发挥编辑部主观能动作用等途径,实现期刊的集群化发展,进而推进期刊的规模化、集约化进程。
四是科技期刊开放获取研究。主要包括对开放科学、开放获取政策、开放获取期刊目录收录情况、开放同行评议、预印本平台等方面的研究。比如唐帅等[17]对 DOAJ 收录的68种中文开放获取期刊展开调研,考察其学科领域、许可协议类型、质量控制及收费政策等信息,为我国中文学术期刊实现国际化、规范化的开放获取出版提供参考。张丽南[18]基于对国内外代表性预印本平台发展概况的梳理及对其特色和建设规律的总结,提出我国应积极参与搭建预印本平台,拓展数字化出版链条,打造含预印本发布在内的全流程一体化出版支持服务体系。
(2)出版融合发展
该主题对应的聚类为“#9媒体融合”和“#4数字出版”,涵盖全媒体传播、融合出版、高质量发展、新型出版传播体系、社会治理、商业模式、知识付费、共建共治模式、平台社会等关键词。2023年,在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的高速演变下,我国出版业进入融合发展快车道,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业界在引入新兴技术的融合实践层面展开了丰富的探索,学界亦对科技驱动下的出版融合发展展开了多层次的理论研讨。2023年,针对我国出版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是宏观政策环境与传播格局研究。主要包括对出版融合发展语境下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出台、舆论新格局的塑造、文化产品的传播及其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比如虞鑫等[19]指出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是媒体融合发展、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国家战略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必然标准,提出应在错综复杂的舆论场中找到不同群体间的协同合力,凝聚共识,巩固壮大主流舆论。赵文义等[20]关注学术融媒体在技术驱动下的持续演化,指出当前的学术传播结构和传播格局面临着多元化、多层面、多方位的重塑,并進一步改变理性、逻辑、思想、规则、包容等价值理念的彰显,进而触发社会的深刻变革。
二是产业链变革与整合研究。主要包括对产业链的变革、商业模式的创新等方面的研究。比如刘大年等[21]指出有声内容平台商业模式局限性的根源在于其商业模式与数字经济对产业发展的要求不适配,提出应以内容、用户和数据为中心来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并把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打破有声内容平台与数字环境的割裂。王嘉昀等[22]聚焦作为出版融合的重要领域的学术出版知识服务,梳理其演化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从“相加”到“相融”再到“深融”的阶段,并指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为学术出版知识服务拓展,以及学术出版业态创新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三是数字出版的概念阐释与应用构想。主要包括对数字出版的构成元素与学理认知、技术创新与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比如龙正武[23]基于数字技术的优势所在,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数字出版的“五要素”说,并对内容、形式、体验、数据、服务这五个数字出版要素进行分析。段永杰等[24]着眼于 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及其生成物介入数字出版领域的具体应用场景,分析其带来的潜在伦理等问题,并基于人机协同智慧创作的生态框架,从环境规范、主体规范、实践规范、人才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出发,提出 AIGC 技术在数字出版的规划路径,以促进数字出版的创新与发展。
四是媒介融合的传播实践研究。主要包括对数字化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应用实践、其带来的传播效果及其改进方向等方面的研究。比如占莉娟等[25]基于对科技期刊微博账号运营现状的调研,针对其现存问题提出科技期刊应突破传统办刊思维,树立全媒体传播理念,打造科技期刊的“微博名片”,以助力科技期刊社会影响力的全面提升。席志武等[26] 对科技类出版社开展短视频科普的运营现状进行考察,指出其存在融媒转型与传播矩阵建设能力不足等问题,由此提出应强化融媒创新思维、整合优质科普资源、创新科学传播形式、探索平台科普新模式等优化思路。
(3)出版高质量发展
该主题对应的聚类为“#2高质量发展”,涵盖高质量发展、出版强国、评价体系、发展要求、文化自信自强、融合出版、中国式现代化、主题教育、人才培养、新时代出版等关键词。从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成为各行各业的普遍共识,《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更是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因此,如何推动新时代新征程出版高质量发展,并助推文化强国建设,成为出版学科研究的重要议题。2023年,针对出版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出版业结构调整与服务创新研究。主要包括对产业结构升级、优质产品与服务供给等方面的研究。比如田方斌[27]构建了两级评价指标体系,从提升优质产品和服务能力供给、加快出版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等方面为我国出版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杨方铭等[28]将产业结构升级作为提升出版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的主攻方向,建议建立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出版业转型体系。桂方海[29]从路径探析的角度,提出了出版业结构调整和创新服务的具体措施。
二是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研究。主要包括对我国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与实施路径、数字出版规划治理等方面的研究。比如刘九如等[30]认为出版业在技术融合、内容融合、渠道融合、人才融合等的牵引下迈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进而提出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路径。张新新等[31]提出通过建立健全数字出版规划治理体系,推动我国数字出版的高质量发展。
三是融合出版研究。主要包括对高质量发展的融合出版路径、传播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比如周蔚华等[32]基于《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推动深度融合、提供高质量出版产品与服务等实践路径,以推动出版业实现整体的提质增效。黄楚新等[33]提出以融合出版高质量发展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蔡继辉[34]提出出版业应从产品融合、市场融合、产业融合、人才融合、国内国际市场融合五个方面推进高质量融合发展。
四是出版人才培养与智库建设研究。主要包括对出版深度融合背景下出版人才的培养、编辑能力建设、学科体系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及智库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比如刘睿等[35]从出版主管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出版单位三个方面探索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版权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方法。贺耀敏[36]探讨了建设世界一流出版学科的时代要求和重要原则,指出要坚持中国出版学科建设的导向要求、专业水准、学术水平、融合创新和国际视野。许洁[37]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出版智库应该创新出版智库评价方法,探索出版智库建设的有效途径,以科学、客观的智库评价引领出版智库遴选、培育和发展。
(4)人才培养
该主题对应的聚类为“#3人才培养”,涵盖人才培养、青年编辑、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学术成长、出版人才、精品力作、顶层设计、出版价值、主题出版等关键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人才不仅是国家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伴随着以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标志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出版业正从数字出版向智慧出版转型,出版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如何更好地促进人才的转型和发展,学者们从理论研究、指标体系构建到实践探索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的研究,而随着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增列了“0553 出版”,如何促进出版高层次人才培养,更是成为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2023年,针对我国出版业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主要包括对“人才强国”战略下的出版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对于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指引、出版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等方面的研究。比如于殿利[38]提出要把新时代“人才强企”战略融入国家层面的“人才强国”战略中,进而落实到新时代的出版队伍建设中。屈明颖[39] 指出出版业应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的重要论述,持续优化新闻出版人才培养路径,通过管、论、选、荐、举、引、用、育、待、留等策略,形成人才培养十大合力,扎实开展好新闻出版人才隊伍建设工作。王炎龙等[40]从认识论、实践论、方法论和核心体系出发,展开关于出版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论述。
二是人才培养策略的研究。主要包括对人才考核与评价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基于重点出版项目等的人才成长路径等方面的研究。比如孙寿山[41]提出应逐步完善我国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考核及评价机制,从创新保障体系入手,建立一支“听党指挥、业务精湛”的数字出版人才队伍。丛挺等[42]从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分类多元化培养路径、学科交叉培养模式三个方面,对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背景下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策略提出优化建议。何军民[43]基于若干重点出版项目,提出精品出版与新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五个基本路径。
三是出版学科专业建设研究。主要包括对出版教育、专业布局、课程体系、产学研一体化育人、教材建设、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以及以赛促教等方面的研究。比如方卿[44]分析论证了学科“再综合”背景下出版人才培养的守正创新之道,强调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出版教育和人才培養要更新教育理念、优化知识结构、强化业务技能和转变培养方式。陈丹等[45]分析北京印刷学院独具特色的雁阵式学科专业布局、课程体系和育人机制,为新时代专业型、应用型融合出版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供借鉴。段鹏等[46]锚定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思想—技术—市场”三位一体基本站位,探索我国编辑出版学科育人的革新路径。
四是编辑人才培养研究。聚焦出版业人才培养中尤为关键的编辑岗位,主要包括对编辑的角色定位、知识结构、专业能力、核心素养、数据思维构建、学术成长路径等方面的研究。比如李新新[47]从高校和编辑两个层面提出高校学报青年编辑的成长建议。舒安琴等[48]基于“卓越计划青年人才”发表论文情况,探讨我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学术成长路径。王友富[49]借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体系,构建了新时代编辑核心素养框架。席锐等[50]基于扎根理论构建了包含三个维度十二个核心指标在内的优秀编辑评价体系,为编辑人才考核及编辑队伍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5)出版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该主题对应的聚类为“#8自主知识体系”,涵盖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出版学科建设、知识生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等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出版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是出版强国、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推动力。2023年,针对出版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围绕以下两方面展开。
一是中国特色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路径。比如方卿等[51]从主体自主、学科自主两个向度提出了中国特色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具体路径。吴赞等[52]分析了从出版实践提炼出版知识、由出版知识凝练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利用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指导出版实践的可行路径。曾元祥等[53]提出,中国特色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应坚持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统一的结构体系,出版本体、出版主体、出版客体、出版实体结合的内容体系,遵循跨学科知识生产融合的路径取向。
二是出版学学科体系建设。《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学学科体系”的任务。周蔚华[54] 提出,在出版学学科体系建设中,要把明确“为谁培养人”作为出版学科建设的首要目标。金鑫荣[55]提出,高校亟须把出版学科纳入一流学科体系建设,建构中国特色出版学科体系,探索出版学科转型之路,实现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6)学术出版
该主题对应的聚类为“#6学术出版”,涵盖学术出版、智慧出版、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数字化转型、平台建设、媒介融合、协同发展等关键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学术出版,制定了具体的规划文件并给予财政资金(基金)的支持,在行业协会的积极推动下、在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在出版单位的自觉行动下,一批优质前沿的学术出版物、内容专业的知识服务平台、重点领域的专业数据库进入出版市场,促进了学术出版的繁荣。2023年,针对学术出版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围绕以下两方面展开。
一是学术出版智慧化。随着以 ChatGPT 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参与学术出版的生产流程,学术出版进入智慧化时代。詹雨婷等[56]阐述了智慧出版作为崭新出版形式在学术出版领域中的具体表现,探讨了新兴技术在学术出版智慧化演变过程中的可能作用。袁小群等[57]从国家政策、技术变革、用户需求三个层面分析数智赋能智慧化出版知识服务的影响因素和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范淼[58]提出学术出版应以构建数字学术出版生态为目标进行角色转变,把握创建智慧出版标准与平台的布局机遇,合理应对发展智慧出版面临的挑战,逐级推进从传统出版到智慧出版的转型落地。
二是学术出版融合发展路径。出版融合不仅影响了学术出版的产品形态,还改变了其参与主体与传播渠道。王竞芬[59]探讨了学术出版深度融合的路径,提出应在完成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上进行智能升级,实现智慧出版,尝试跨界融合。尹达等[60]提出智慧出版理念下学术出版融合发展体系创新的突破路径为技术路径、资源路径、传播路径和机制路径。
(7)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出版
该主题对应的聚类为“#1人工智能”,涵盖人工智能、内容生产、AI 有声书、数字阅读平台、知识服务、版权保护、著作权、区块链、元宇宙、数字作品等关键词。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正深刻地影响包括出版在内的众多行业。2023年,出版领域出现了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讨论的大量研究,主要是分析新技术给出版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关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出版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探讨新技术给出版业带来的积极影响。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技术的不断完善,出版行业网络化、数据化、移动化、智能化的特征越发明显。不少学者关注技术创新对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比如吴炜华等[61]对 ChatGPT 在数字出版行业中的应用前景展开分析,认为其不仅能颠覆性地变革数字出版行业的内容生产与形式更迭,还将实现场景性、互动性和机动性的流程重构。李彪等[62]具体分析数智技术如何赋能出版全流程,认为数智技术在选题策划上能提升针对性和前瞻性、在内容生产上能实现创作自动化、在编校上可替代部分人工机械性工作、在印刷发行上能推动以需定产和按需供给、在市场营销上能实现精准化和个性化。区块链技术也是2023年学者围绕讨论的一个重点,由于其去中心化、公开透明、可追溯、不可篡改等特点,被认为能较好地解决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包括提高论文同行评议公正性、防范论文数据学术不端行为等。比如谭晓荷等[63]认为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科技期刊数据透明化,通过去中心化解决版权归属认证,完成科研成果从生产到发布的全过程记录,缓解目前同行评议的信任危机,进而提高同行评议的公正性与权威性。
二是探讨新技术给出版业带来的挑战,其中受关注较高的是对版权保护造成的困境。比如赵丰[64]认为以 ChatGPT 为代表的智能机器人,其主体适格性尚缺乏共识、智能生成内容的可版权性未有定论、人机交互作品的权属配置暫不明晰、智能生成内容的合理使用边界模糊、智能生成内容利用存在潜在侵权风险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导致智能生成内容给版权制度带来新的挑战。刘小砚[65]分析了元宇宙场景中数字作品的版权保护在技术、法律、平台管理层面存在的不足,具体包括创造与使用许可保护的技术方案不明、作者的追续权保障缺失、平台义务与责任内容划定模糊等。林轲亮等[66]具体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作品保护存在的困境,包括区块链自身技术尚待优化、数据存储存在系统风险、区块链平台乱象丛生、区块链维权费用高等。除了对版权保护造成的困境,万安伦等[67]认为以 ChatGPT 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还将催生就业问题以及数字出版质量问题。
三是探讨出版行业面对新技术的应对策略。一些研究者在审视新技术给行业以及从业者带来挑战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应对之策。比如赵凯[68]认为编辑应积极主动应对版权、伦理与价值观审核方面的新挑战,从人机协同审核和编辑价值重塑角度寻找新机遇,将出版业常规的“三审三校”与“人机审核”相融合,明确编辑核心功能,提升编辑素质,做好价值判断与文化引领。面对区块链技术给版权保护带来的冲击,杨峥[69]认为应完善区块链技术智能合约法律监管体系,严格维护权利人的“修改权”权利,从区块链服务平台“申请制”转变为“核准制”。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提出出版行业需要明确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与专业内容生产在真实、安全与版权等方面的边界,警惕技术和资本对出版文化事业的侵蚀,以适应出版业的技术转型。[70]
(8)国际传播
该主题对应的聚类为“#7国际传播”,涵盖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跨文化对话、文明交流互鉴、国际传播效能、翻译出版、对外话语等关键词。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在国家规划指引下,不少省市也结合自身情况,加大对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出版交流合作的支持力度,使国际出版合作向纵深发展。体现在学术研究上,则是有更多的学者聚焦中国出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构建我国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国际传播这一热点主题的研究主要聚焦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针对不同类型出版物,探讨其国际传播的提升策略。相关研究涉及学术出版、少儿出版、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等多种不同类型出版物的海外传播。针对学术出版,李旦等[71]认为需要打通从选题、翻译到渠道、营销的各个环节,加强输出型选题策划,培育高水平译者队伍,构建立体化传播矩阵。诸葛蔚东等[72]专门分析学术外译图书的海外传播,认为在选题策划上要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书的对外出版,并需要加强对立项后项目的管理工作,以保障外译项目达到预期效果。针对网络文学“出海”的版权问题及其面临的困境,敖然等[73]提出了内容生产精品化、出海队伍专业化、海外传播体系化以及出海推进协同化的对策建议。
二是探讨出版机构、从业者在出版“走出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这部分研究较为关注出版机构在国际传播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比如潘文年等[74]认为在“一带一路”视域下,出版社的桥梁作用可通过出版产品策划、内容呈现、形态制作、市场营销和跨国经营等路径得以实现。李永强[75]选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为例进行分析,提出出版社要创新国际合作机制,建设国际化出版平台,开辟中国图书“走出去”的新路径。赵伟等[76]则深入地分析了出版人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中应承担的责任和采取的举措,包括掌握融媒体视域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运作方式、强化知识储备等。
三是关注新媒体形式以及新兴运营模式如何助力国际传播力的提升。包括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在内的新媒体形式为中华文化的海外输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如何借助新媒体、打造新平台,助力国际传播成为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热点。周本红等[77]探讨了自媒体短视频在传播中国文化过程中的作用,认为自媒体短视频在“讲好中国故事”上具有原生动力、鲜活素材、现实可能等优势,应通过加强价值引领、提升媒介素养、推进平台治理等实现自媒体优势的充分发挥。周丽娟[78] 关注中国图书在海外传播中的运营模式创新,认为海外 POD(printing on demand,按需印刷)可以实现海外本地化印制,最大限度地减少物流成本和库存成本,同时又可以利用其全球化的营销渠道,快速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有利于创新中国图书“走出去”模式,提升中国图书的国际传播力。
四、各刊2023年度刊文分析
为了进一步呈现2023年度各刊的发文热点,帮助广大研究者了解出版学科领域的研究趋势,以选择合适的目标期刊发表相应研究成果,以下对13种出版类期刊的基本情况和刊文热点进行梳理和分析。为了客观地呈现各刊的刊文热点,本研究应用CiteSpace软件对各刊2023年度刊发的研究性文献进行关键词词频统计,参照普莱斯高频阈值计算公式,获得各刊的高频关键词,并运用CiteSpace软件生成高频关键词的共现图谱,结合文献阅读,分析各刊的刊文热点和差异化特点。
1.《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刊文分析
(1)基本情况
根据中国知网数据统计,《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3年度总文献量为224篇,剔除作者署名、摘要、关键词等元数据不完整的序言、编后记、发言稿、重点选题指南以及简讯等,研究性文献202篇。依据中国知网提供的学科分布统计,202篇研究性文献中属于出版学科的为193篇,占比95.54%。主要栏目包括“评价与分析”(41篇)、“论坛”(36篇)、“能力建设”(33篇)、“数字出版”(26篇)、“质量建设”(26篇)等;
主要专题包括“科技期刊学术论坛专题”(8篇)、“预印本平台建设专题”(4篇)、“期刊集群化专题”(3篇)等。
(2)刊文特点
通过CiteSpace软件对202篇研究性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因为该刊聚焦科技期刊研究,因此排除了关键词“科技期刊”,发现共有651个关键词,词频最高的关键词是“学术期刊”(25次)。词频大于或等于4的关键词可作为高频关键词,共计19个高频关键词,高频关键词占比约2.92%。(见表6)
运用CiteSpace软件生成词频≥4的关键词共现图谱,该图谱呈现了该刊2023年的高频关键词,共包含92个网络节点(N 值),202条连线(E 值),网络密度值(Density)为0.0483。(见图5)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程度较低,研究领域较为分散。说明该刊刊文范围较广,涉及科技期刊领域的多个研究主题。其刊文重点领域主要围绕“科技期刊”“学术期刊”“期刊评价”“学术影响力”“开放获取”“医学期刊”“短视频”“同行评议”等关键词展开。该刊为月刊,2023年“评价与分析”和“论坛”栏目共刊文77篇,占研究性文献的38.12%。其“评价与分析”栏目的刊文多侧重于对科技期刊发展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量化分析以及与出版相关的评价指标和体系的构建。“论坛”栏目聚焦的主题主要有:期刊国际化发展、出版伦理规范、开放同行评议研究、学术期刊知识服务体系构建等。该刊所刊文章充分彰显其“综合研究科技期刊学术理论与实践创新的专业性核心期刊”的定位,既有学术前瞻性,也有实践指导性,为促进科技期刊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2.《现代出版》刊文分析
(1)基本情况
根据中国知网数据统计,《现代出版》2023年度总文献量为213篇,剔除作者署名、摘要、关键词等元数据不完整的作品赏析、2023年总目录等,研究性文献72篇。依据中国知网提供的学科分布统计,72篇研究性文献中属于出版学科的为38篇,占比52.78%;
属于新闻与传媒学科的为27篇,占比37.50%。主要栏目包括“专题研究”(19篇)、“媒体融合与传播”(12篇)、“青年学者论坛”(9篇)、“本刊特稿”(8篇)、“理论前沿”(8篇)、“学术观察”(7篇)等。
(2)刊文特点
对72篇研究性文献进行关键词词频统计,共有234个关键词,词频最高的关键词是“数字出版”(8次),词频大于或等于3的关键词可作为高频关键词,共计7个高频关键词,高频关键词占比约2.99%。(见表7)
关键词共现图谱共包含44个网络节点(N 值),37条连线(E 值),网络密度值(Density)为0.0391。(见图6)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程度较低,研究领域较为分散。说明该刊刊文范围较广,涉及出版学科和新闻与传媒学科领域的多个研究主题。其刊文重点领域包括“数字出版”“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学术出版”“大学出版社”“知识生产”等主题,与2023年度出版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基本契合。2023年,该刊“专题研究”栏目共刊文19篇,占研究性文献的26.39%。该栏目关注的主题包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2023年第1期、第2期)、数字出版内容 NFT 化及其社会治理(2023年第1期)、作为知识新媒介的生成智能 ChatGPT(2023年第2期)、人工智能变革风险与治理(2023年第3期)、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2023年第4期)、数字·人(2023年第5期、第6期)等。这些文章聚焦学术前沿和研究热点,注重对新兴技术的应用模式、潜在风险及其未来动向提出思考,为出版传媒行业应对新技术带来的冲击提供了学术支撑。
3.《中国编辑》刊文分析
(1)基本情况
根据中国知网数据统计,《中国编辑》2023年度总文献量为192篇,剔除1篇资讯,刊发研究性文献191篇。依据中国知网提供的学科分布统计,191篇研究性文献中属于出版学科的为120篇,占比达62.83%;
属于新闻与传媒学科的为67篇,占比为35.08%。主要栏目包括“理论视野”(42篇)、“编辑实务”(28篇)、“人才培养”(18篇)、“业界观察”(15篇)、“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12篇)、“学术笔谈”(11篇)、“媒介全景”(10篇)等。
(2)刊文特点
对191篇研究性文獻进行关键词词频统计,共有585个关键词,词频最高的关键词是“高质量发展”(31次),词频大于或等于5的关键词可作为高频关键词,共计26个高频关键词,高频关键词占比约4.44%。(见表8)
关键词共现图谱共包含105个网络节点(N 值),315条连线(E 值),网络密度值(Density)为0.0577。(见图7)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程度较低,研究领域较为分散。说明该刊刊文范围较广,涉及出版学科和新闻与传媒学科领域的多个研究主题。其刊文重点领域包括“出版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闻出版”“人才培养”“学术出版”“数字出版”“人工智能与出版”“国际传播”等主题,与2023年度出版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高度契合。2023年,该刊特别策划“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12篇)、“出版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专题研究”(4篇)、“激发出版新活力赋能高质量发展”(4篇)、“加强出版智库建设筑牢出版强国之基”(4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塑造新闻出版新格局”(4篇)等专题,聚焦主题教育赋能出版高质量、出版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出版强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新闻出版工作等主题。这些文章紧扣时代主题,作者具有一定影响力,在学界业界产生广泛影响。
4.《编辑学报》刊文分析
(1)基本情况
根据中国知网数据统计,《编辑学报》2023年度总文献量为211篇,剔除作者署名、摘要、关键词等元数据不完整的消息、审稿意见选登、编余雅兴、微文选登、谬误辨析、有问必答,以及1篇撤稿文章等,刊发研究性文献140篇。依据中国知网提供的学科分布统计,140篇研究性文献全部属于出版学科,占比达100.00%。主要栏目包括“理论研究”(41篇)、“经营管理”(29篇)、“办刊之道”(20篇)、“编辑工程与标准化”(19 篇)、“期刊现代化”(17篇)、“人才培养”(12篇)等。
(2)刊文特点
对140篇研究性文献进行关键词词频统计,因为该刊刊文范围也是聚焦科技期刊研究,因此排除了关键词“科技期刊”,共有441个关键词,词频最高的关键词是“医学期刊”(12)。词频大于或等于3的关键词可作为高频关键词,共计25个高频关键词,高频关键词占比约5.67%。(见表9)
关键词共现图谱共包含80个网络节点(N 值),106条连线(E 值),网络密度值(Density)为0.0335。(见图8)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程度较低,研究领域较为分散。说明该刊刊文范围较广,涉及科技期刊领域的多个研究主题。其刊文重点领域包括“医学期刊”“学术期刊”“学术不端”“知识服务”“学术影响力”“高质量发展”等主题,主要发表有关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的文章。2023年,该刊“理论研究”刊文41篇,占研究性文献的29.29%,关注的主题包括“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体系的理论”“科技期刊提升学术引领、策划把关和出版服
务的理论”“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伦理、学术不端治理及版权保护”等。该刊注重办刊实践的探索,2023年发表了38篇以某个科技期刊或科技期刊刊群为案例开展实证研究的分析,可为科技期刊提升办刊质量提供借鉴。
图8 2023年度《编辑学报》关键词共现图谱
5.《编辑之友》刊文分析
(1)基本情况
根据中国知网数据统计,《编辑之友》2023年度总文献量为226篇,剔除作者署名、摘要、关键词等元数据不完整的绘画和雕塑作品选登、2023年总目录等,研究性文献176篇。依据中国知网提供的学科分布统计,176篇研究性文献中属于新闻与传媒学科的为92篇,占比52.27%,属于出版学科的为72篇,占比40.91%。主要栏目包括“传媒”(40篇)、“书业”(34篇)、“专栏”(25 篇)、“史料”(16篇)、“学研”(11篇)、“实务”(9篇)、“域外”(8篇)、“专题”(7篇)、“特稿”(6篇)、“版权”(5篇)、“影视”(3篇)、“装帧”(3篇)等。
(2)刊文特点
对176篇研究性文献进行关键词词频统计,共有616个关键词,词频最高的关键词是“中国式现代化”(9次),词频大于或等于3的关键词可作为高频关键词,共计21个高频关键词,高频关键词占比约3.41%。(见表10)
关键词共现图谱共包含62个网络节点(N 值),60条连线(E 值),网络密度值(Density)为0.0317。(见图9)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程度较低,研究领域较为分散。说明该刊刊文范围较广,涉及新闻与传媒学科和出版学科领域的多个研究主题。其刊文重点领域包括“中国式现代化”“数字出版”“人工智能”“跨媒介叙事”“知识生产”“出版业”“全媒体传播体系”“新型主流媒体”等主题。2023年,该刊“专栏”和“专题”栏目共刊文32篇,占研究性文献的18.18%。其“专栏”栏目聚焦新闻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关注的主题包括:新闻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及特征(2023年第1期)、新闻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和未来使命(2023年第2期、第6期)、新闻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之路(2023年第3期)、文化传承与古籍整理现代化发展之路(2023年第4期)、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出版业(2023年第5期)、新闻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使命(2023年第7期)等,“专题”栏目的文章主题聚焦智能生成下媒介场域的变革与挑战。这些文章关注国家重大战略决策,重视新闻传媒领域热点议题,并围绕相关议题,通过具有连续性的专栏建设来形成较为稳定的学术讨论,有助于促进该领域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
6.《出版科学》刊文分析
(1)基本情况
根据中国知网数据统计,《出版科学》2023年度总发文量为92篇,剔除作者署名、摘要、关键词等元数据不完整的卷首语、消息书讯等,研究性文献84篇。依据中国知网提供的学科分布统计,84篇研究性文献中属于出版学科的为79篇,占比94.05%。主要栏目包括“编辑学·编辑工作”(12篇)、“多媒体·数字出版”(12篇)、“出版学·出版工作”(11篇)、“发行学·发行工作”、(11篇)、“出版史·出版文化”(10篇)、“博士论坛”(10篇)、“港澳台出版·国外出版”(9篇)、“专论·特约稿”(7篇)等。
(2)刊文特点
对84篇研究性文献进行关键词词频统计,共有305个关键词,词频最高的关键词是“数字出版”(11次),词频大于或等于3的关键词可作为高频关键词,共计13个高频关键词,高频关键词占比约4.26%。(见表11)
关键词共现图谱共包含51个网络节点(N 值),56条连线(E 值),网络密度值(Density)为0.0439。(见图10)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程度较低,研究领域较为分散。说明该刊刊文范围较广,涉及出版学科领域的多个研究主题。其刊文重点领域包括“数字出版”“人工智能”“知识生产”“知识服务”“学术出版”“虚拟现实”“融合出版”等主题,与学科发展前沿相契合。就2023年度的刊文而言,该刊关注学科发展,注重学理性,这点从其栏目名称中可见一斑,如“编辑学”“出版学”“发行学”“出版史”等,这也与该刊的主办单位武漢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所具有的办学优势和研究实力密切相关。此外,该刊注重与学科建设以及学术交流相关的研究,故“数字教材”“国际传播”亦成为其2023年度的关注热点。
7.《中国出版》刊文分析
(1)基本情况
根据中国知网数据统计,《中国出版》2023年度总文献量为637篇,剔除作者署名、摘要、关键词等元数据不完整的作品赏析、图书评介等,研究性文献287篇。依据中国知网提供的学科分布统计,287篇研究性文献中属于出版学科的为156篇,占比54.36%,属于新闻与传媒学科的为92篇,占比32.06%。主要栏目包括“学术园地”(61篇)、“本期话题”(42篇)、“智媒时代”(40篇)、“版权之页”(30篇)、“书业经纬”(24篇)、“数字出版”(22篇)、“出版史话”(21篇)、“走出去谈”(13篇)、“全民阅读”(9篇)、“专题”(7篇)等。
(2)刊文特点
对287篇研究性文献进行关键词词频统计,共有824个关键词,词频最高的关键词是“国际传播”(16次),词频大于或等于3的关键词可作为高频关键词,共计42个高频关键词,高频关键词占比约5.10%。(见表12)
关键词共现图谱共包含87个网络节点(N 值),121条连线(E 值),网络密度值(Density)为0.0323。(见图11)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程度较低,研究领域较为分散。说明该刊刊文范围较广,涉及出版学科和新闻与传媒学科领域的多个研究主题。其刊文重点领域包括“国际传播”“媒体融合”“数字出版”“人工智能”“全民阅读”“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元宇宙”等主题,与2023年度出版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基本契合。2023年,该刊“本期话题”共刊文42篇,占研究性文献的14.63%。该栏目关注的主题包括元宇宙视域下的数字阅读(2023年第1期)、全媒体传播体系下的出版深度融合发展(2023年第3期)、期刊国际化发展策略与实践(2023年第4期)、ChatGPT 等智能内容生成与新闻出版业面临的智能变革(2023年第5期)、智慧出版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2023年第8期)、中国价值的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2023年第13期)、数字时代的文化公共性反思(2023年第14期)、AIGC 时代国际传播的新挑战与新机遇(2023年第17期)等。这些文章侧重对国际传播和出版融合发展进行考察,在专栏建设与管理上重点明确,有助于对研究主题进行深入挖掘,形成较为持久的探讨。
8.《科技与出版》刊文分析
(1)基本情况
根据中国知网数据统计,《科技与出版》2023年度总发文量为284篇,剔除作者署名、摘要、关键词等元数据不完整的书籍装帧设计、文末补白简讯以及专题策划介绍等,刊发研究性文献210篇。依据中国知网提供的学科分布统计,210篇研究性文献中属于出版学的为189篇,占比达90.00%。主要栏目包括“特别策划”(56篇)、“学术探索”(40篇)、“产业观察”(39篇)、“编辑实务”(31篇)、“融媒之光”(25篇)等。
(2)刊文特点
对210篇研究性文献进行关键词词频统计,共有639个关键词,词频最高的关键词是“科技期刊”(17次),词频大于或等于4的关键词可作为高频关键词,共计21个高频关键词,高频关键词占比约3.29%。(见表13)
关键词共现图谱共包含87个网络节点(N 值),161条连线(E 值),网络密度值(Density)为0.043。(见图12)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程度较低,研究领域较为分散。说明该刊刊文范围较广,涉及出版学科领域的多个研究主题。其刊文重点领域包括“科技期刊/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出版”“出版高质量发展”“马克思主义出版观”“融合出版”等主题,与2023年度出版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高度契合。2023年,该刊“特别策划”和“专稿”栏目共刊文68篇,占研究性文献的32.38%。其“特别策划”栏目关注的主题包括: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的出版人才培养观察(2023年第1期)、2023出版盘点(2023年第3期)、以阅读·向成长(2023年第5期)、中国式现代化:科技与出版的责任(2023年第7期)、资源开发是出版第一要务(2023年第9期)等,“专稿”栏目的文章主题聚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些文章较好地呈现了我国出版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集聚了一批优秀作者,说明该刊具有较强的选题策划能力和学术组织能力。
9.《出版发行研究》刊文分析
(1)基本情况
根据中国知网数据统计,《出版发行研究》2023年度总发文量为454篇,剔除作者署名、摘要、关键词等元数据不完整的卷首语、行业报告、设计作品、图书推荐以及作为文末补白的简讯等,研究性文献178篇。依据中国知网提供的学科分布统计,178篇研究性文献中属于出版学科的为129篇,占比 72.47%。主要栏目包括“出版史研究”(35篇)、“出版法苑”(28篇)、“数字出版”(26篇)、“走出去”(14篇)、“阅读与接受”(13篇)、“编辑理论与实践”(12篇)、“产业论坛”(12篇)、“环球扫描”(12篇)、“市场与营销”(10篇)、“理论探索”(6篇)、“期刊研究”(5篇)等。
(2)刊文特点
对178篇研究性文献进行关键词词频统计,共有580个关键词,词频最高的关键词是“数字出版”(20次),词频大于或等于4 的关键词可作为高频关键词,共计12个高频关键词,高频关键词占比约2.07%。(见表14)
关键词共现图谱共包含68个网络节点(N 值),71条连线(E 值),网络密度值(Density)为0.0312。(见图13)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程度较低,研究领域较为分散。说明该刊刊文范围较广,涉及出版学科领域的多个研究主题。其刊文重点领域包括“数字出版”“元宇宙”“学术出版”“主題出版”“数字阅读”“融合出版”“版权”“对外传播”“著作权”“价值共创”等主题。该刊2023年重点关注出版史研究和数字出版时代的版权保护问题,其“出版史研究”和“出版法苑”栏目的发文量很高,分别为35篇和28篇。
10.《出版广角》刊文分析
(1)基本情况
根据中国知网数据统计,《出版广角》2023年度总文献量为344篇,剔除作者署名、摘要、关键词等元数据不完整的期刊介绍、好书推荐等,研究性文献338篇。依据中国知网提供的学科分布统计,338篇研究性文献中属于出版学科的为279篇,占比82.54%。主要栏目包括“特别策划”(102篇)、“产业”(60篇)、“实务”(45篇)、“新观察”(44篇)、“融合”(39篇)、“报刊”(24篇)、“学研”(14篇)等。
(2)刊文特点
对338篇研究性文献进行关键词词频统计,共有900个关键词,词频最高的关键词是“高质量发展”(32次),词频大于或等于5的关键词可作为高频关键词,共计35个高频关键词,高频关键词占比约3.89%。(见表15)有8个关键词词频数不少于10,如“高质量发展”“数字出版”“学术期刊”“融合出版”等。
关键词共现图谱共包含111个网络节点(N 值),264条连线(E 值),网络密度值(Density)为0.0432。(见图14)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程度较低,研究领域较为分散。说明该刊刊文范围较广,涉及出版学科领域的多个研究主题。其刊文重点领域主要围绕“高质量发展”“数字出版”“学术期刊”“融合出版”“学术出版”“少儿出版”“主题出版”“中国式现代化”等关键词展开,与2023年度出版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较为契合。该刊为半月刊,2023年,该刊“特别策划”栏目刊出的文章最多,达102篇,占研究性文献的30.18%。该栏目每期关注的主题均不同,涉及范围较广,如“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出版合作、学习策划党的二十大精神、出版人才队伍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与出版、智慧出版、虚拟现实媒介与出版、主题出版、出版品牌建设、出版智库建设、出版融合发展、少儿出版等。多样化的选题体现了该刊较强的选题策划能力,也表现出对社会议题和行业发展的持续和深入的关切。此外“产业”栏目刊文数量也较多,为60篇,占研究性文献的17.75%。该栏目主要聚焦人工智能赋能出版产业发展、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主题出版等主题,侧重从出版产业的实践层面出发,探讨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的举措。
11.《出版与印刷》刊文分析
(1)基本情况
根据中国知网数据统计,《出版与印刷》2023年度总发文量为108篇,剔除作者署名、摘要、关键词等元数据不完整的卷首语、征稿/征订启事以及作为文末补白的简讯等,研究性文献79篇。依据中国知网提供的学科分布统计,79篇研究性文献中属于出版学科的为70篇,占比88.61%。主要栏目包括“研究与观察”(15篇)、“期刊研究”(13篇)、“本期聚焦”(12篇)、“出版融合”(9篇)、“出版实务”(9篇)、“出版史话”(6篇)、“专业人才培养/人才培养”(5篇)、“专稿”(4篇)、“主题出版对谈”(2篇)等。
(2)刊文特点
对79篇研究性文献进行关键词词频统计,共有326个关键词,词频最高的关键词是“数字出版”(8次),词频大于或等于3的关键词可作为高频关键词,共计14个高频关键词,高频关键词占比约4.29%。(见表16)
关键词共现图谱共包含55个网络节点(N 值),79条连线(E 值),网络密度值(Density)为0.0532。(见图15)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程度较低,研究领域较为分散。说明该刊刊文范围较广,涉及出版学科领域的多个研究主题。其刊文重点领域包括“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科技期刊”“出版融合发展”“出版高质量发展”“智慧出版”“人工智能”“世界技能大赛”等主题,与2023年度出版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基本契合。由于该刊是一本涵盖出版和印刷专业领域的学术期刊,其主办单位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在世界技能大赛印刷媒体项目比賽中屡创佳绩,“世界技能大赛”主题成为其当年关注热点。
12.《编辑学刊》刊文分析
(1)基本情况
根据中国知网数据统计,《编辑学刊》2023年度总文献量为133篇,剔除作者署名、摘要、关键词等元数据不完整的开卷有益,社长、总编辑荐书等,刊发研究性文献118篇。依据中国知网提供的学科分布统计,118篇研究性文献中属于出版学的为97篇,占比达82.20%;
属于新闻与传媒的为14篇,占比为11.86%。主要栏目包括“议犹未尽”(25篇)、“深度思考”(19篇)、“中外书案”(17篇)、“编海拾贝”(16篇)、“传播前沿”(16篇)等。
(2)刊文特点
对118篇研究性文献进行关键词词频统计,共有381个关键词,词频最高的关键词是“高质量发展”(7次),词频大于或等于2的关键词可作为高频关键词,共计40个高频关键词,高频关键词占比约10.50%。(见表17)
关键词共现图谱共包含55个网络节点(N 值),57条连线(E 值),网络密度值(Density)为0.0384。(见图16)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程度较低,研究领域较为分散。说明该刊刊文范围较广,涉及出版学科领域的多个研究主题。其刊文重点领域包括“出版高质量发展”“学术出版”“数字出版”“出版营销”“融合出版”“教育出版”“编辑素养”等主题。2023年,该刊刊文主题较分散,囊括出版各细分领域。由于该刊的主办单位为上海市编辑学会、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单位为上海咬文嚼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其特别注重理论探索和编辑实践的有机结合,并在表述上注重鲜活性,这也反映于其独特的栏目名称,如“议犹未尽”“编海拾贝”等。
13.《中国出版史研究》刊文分析
(1)基本情况
根据中国知网数据统计,《中国出版史研究》2023年度总文献量为63篇,剔除作者署名、摘要、关键词等元数据不完整的卷首语、出版大事记、会议论述、期刊介绍等,研究性文献54篇。依据中国知网提供的学科分布统计,54篇研究性文献中属于出版学科的为38篇,占比70.37%。主要栏目包括“专题研究”(26篇)、“本刊专稿”(13篇)、“史料钩沉”(8篇)等。
(2)刊文特点
对54篇研究性文献进行关键词词频统计,共有199个关键词,词频最高的关键词是“《鲁迅全集》”(4次),词频大于或等于2的关键词可作为高频关键词,共计11个高频关键词,高频关键词占比约5.53%。(见表18)
关键词共现图谱共包含36个网络节点(N 值),20条连线(E 值),网络密度值(Density)为0.0317。(见图17)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程度较低,研究领域较为分散。该刊主要刊载有关中国出版史研究的论文及珍稀出版史料发布等内容,其刊文重点领域主要围绕“《鲁迅全集》”“出版史”“《共产党宣言》”“编辑”“张元济”“商务印书馆”等关键词展开。2023年,该刊“专题研究”和“本刊专稿”栏目共刊文39篇,占研究性文献的72.22%。其“专题研究”栏目的文章主题聚焦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出版业的发展以及具体书刊的出版历史。“本刊专稿”栏目共4期,每期刊文主题相对明确,研究主题涉及文集的出版刊刻、出版人才培养、《鲁迅全集》编纂、亚东图书馆相关史料考据等内容。
五、结语
本研究对13种出版类期刊2023年度的发文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2023年度出版学科领域的热点研究主题,客观呈现了2023年度13种出版类期刊的刊文情况,为出版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和选择合适的目标期刊发表相应成果,提供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学术地图。本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在研究设计过程中,我们确定的原则是用准确的数据,客观地呈现相关信息,因此,仅对研究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而未能提供深入的解释性分析;
第二,未对关键词进行优化和合并处理,获得的高频关键词和主题聚类可能会存在一定偏差;
第三,仅对2023年度的刊文进行研究,因此无法揭示出版学科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今后,我们将持续关注我国出版学科领域的研究趋势和学术环境,采用更科学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不断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为出版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更有价值的指导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彭丽霞.创新洞察与学术想象:我国出版学研究热点和趋势[J].中国出版,2022(22):49-53.
[2] 陈丹,郑泽钒,张敏.我国数字出版研究综述(2003—2023年)[J].现代出版,2024(1):36-46.
[3]任小春.我国编辑出版教育研究的文献知识图谱分析——基于CiteSpace可视化视角[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3,31(1):13-21.
[4]严佳馨,隗静秋.基于关键词共现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国内智慧出版研究热点分析[J].出版与印刷,2023(5):2-10.
[5] 向雪飞,田宏明.数字音乐版权保护研究综述(2015—2023年)[J].传媒论坛,2023,6(16):44-46,64.
[6] 刘奕杉,王玉琳,李明鑫.词频分析法中高频词阈值界定方法适用性的实证分析[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7(9):42-49.
[7]秦龙,刘培功.“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现状、热点与演化路径: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工具知识图谱分析的研究视角[J].河南社会科学,2020,28(4):28-38.
[8]周宇轩.府际数据共享的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社会网络分析[J].城市观察,2022(3):115-131,163.
[9]朱润萍,于新新.新时代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的研究现状与演进态势——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研究[J].传媒观察,2023(7):50-60.
[10]李新根,魏淑艳,刘冬梅.国内数字化治理研究的热点主题与演进趋势——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东南学术,2022(2):61-71,247.
[11]秦明阳,王超,邓履翔,等.中国特色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的特征、探索与建议[J].编辑学报,2023,35(6):598-604.
[12]罗德荣,齐小英,颜燕,等.我国科普研究类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3,34(9):1213-1220.
[13]徐婷婷.科技期刊审稿专家库建设和维护实践研究——以《环境污染与防治》为例[J].出版与印刷,2023(2):69-74.
[14]孟丽,陈术强,石婧,等.促进综合类医学科技期刊的差异化发展——老年医学相关学科期刊的栏目建设比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3,34(9):1202-1212.
[15]童穎丹,申海菊,李科.大数据时代医学期刊集群化建设路径[J].出版广角,2023(10):76-79.
[16]初景利,闫群.我国科技期刊集约化关键问题剖析[J].出版科学,2023,31(1):66-71.
[17]唐帅,曹兵,季淑娟,等. DOAJ 收录的中国中文开放获取期刊的统计分析[J].科技与出版,2023(1):124-133.
[18]张丽南.含预印本发布的期刊全流程出版体系建设研究[J].出版与印刷,2023(4):83-90.
[19]虞鑫,苗培壮.整合升级与凝聚共识:主流舆论新格局的政策脉络与现实逻辑[J].中国出版,2023(18):11-15.
[20]赵文义,李芷烨.多元化媒介环境下学术融媒体的传播结构转型[J].中国编辑,2023(10):69-73.
[21]刘大年,吴浩.企业边界,生产要素与有效垄断——有声内容平台的商业模式创新[J].出版发行研究,2023(9):36-43.
[22]王嘉昀,余清楚.全媒体传播体系下学术出版知识服务的趋势与展望[J].出版广角,2023(22):31-37.
[23]龙正武.数字出版的五要素分析[J].出版与印刷,2023(1):63-67.
[24]段永杰,李彤.数字出版中 AIGC 生成物的应用场景及其伦理规制[J].出版科学,2023,31(6):84-93.
[25]占莉娟,孙绪壕,王晓醉.我国科技期刊微博运营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J].出版科学,2023,31(2):70-77.
[26]席志武,张冰玉.科技类出版社短视频账户的科普效果与提升路径——以51家科技类出版社的抖音账户为例[J].出版广角,2023(23):63-68.
[27]田方斌.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J].出版科学,2023,31(6):5-10.
[28]杨方铭,尹召凯,刘满成.科技创新与中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关系研究[J].中国出版,2023(24):34-39.
[29]桂方海.出版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J].现代出版,2023(2):56-58.
[30]刘九如,夏诗雨.我国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路径探究[J].出版广角,2023(22):23-30.
[31]张新新,薛彦婷.数字出版规划治理:概念特征、现状成效与路径优化[J].出版与印刷,2023(2):39-50.
[32]周蔚华,张艳彬.出版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基于《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的视角[J].中国编辑,2023(7):17-23.
[33]黄楚新,曹月娟.以融合出版高质量发展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J].中国编辑,2023(6):80-84.
[34]蔡继辉.以高质量融合发展推动出版强国建设[J].出版广角,2023(4):45-49.
[35]刘睿,欧剑.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版权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方法[J].中国编辑,2023(7):76-80.
[36]贺耀敏.建设世界一流出版学科的时代要求和重要原则[J].中国编辑,2023(12):4-8.
[37]许洁.从智库评价看中国特色新型出版智库建设[J].出版广角,2023(5):10-14,21.
[38]于殿利.以科学的人才观建设现代化的出版队伍[J].出版广角,2023(2):11-19.
[39]屈明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重要论述对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指引与思考[J].出版广角,2023(21):4-9.
[40]王炎龙,江澜.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我国出版人才培养的行动逻辑及体系构建[J].科技与出版,2023(1):45-52.
[41]孙寿山.完善培养考核评价机制建强数字出版人才队伍[J].科技与出版,2023(6):5-9.
[42]丛挺,李锦田.数字出版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与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策略优化研究[J].出版广角,2023(4):27-34.
[43]何军民.精品出版与新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五个基本路径——基于若干重点出版项目的学理观察[J].中国出版,2023(3):17-21.
[44]方卿.守正创新: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的出版人才培养[J].科技与出版,2023(1):6-11.
[45]陈丹,王元欣.服务文化强国聚焦特色发展:打造融合出版人才培养的雁阵格局[J].出版广角,2023(4):16-21.
[46]段鹏,王源.理念更新与举措革新:融合出版人才培养的基本站位与发展路径[J].中国编辑,2023(5):56-60.
[47]李新新.高校学报青年编辑的发展困境与进路研究[J].中国编辑,2023(5):67-71.
[48]舒安琴,邹小勇,段思怡,等.基于“卓越计划青年人才”发表论文情况探讨我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学术成长路径[J].编辑学报,2023,35(1):109-114.
[49]王友富.新时代编辑核心素养框架构建初探[J].中国编辑,2023(6):55-59.
[50]席锐,王治.新时代优秀编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J].中国编辑,2023(7):71-75.
[51]方卿,王一鸣.中国特色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思考[J].中国编辑,2023(9):16-21.
[52]吴赟,叶芃.从实践性出发:中国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内在逻辑与可行路径[J].中國编辑,2023(9):27-32.
[53]曾元祥,牛雨鸽.中国特色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结构、内容与路径[J].中国编辑,2023(9):33-39.
[54]周蔚华.人才培养视角下我国出版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哲学思考[J].科技与出版,2023(1):12-21.
[55]金鑫荣.加快建设一流出版学科的时代要求与实践探索[J].中国编辑,2023(7):56-60.
[56]詹雨婷,王晓光.从数字化走向智慧化:学术出版发展趋势前瞻[J].出版广角,2023(11):9-15,48.
[57]袁小群,康琪瑶.数智赋能智慧化出版知识服务研究[J].出版科学,2023,31(2):21-28.
[58]范淼.创新技术驱动智慧出版——学术出版发展路径研究[J].出版广角,2023(16):11-16.
[59]王竞芬.关于学术出版深度融合路径的思考[J].编辑学刊,2023(1):79-84.
[60]尹达,杨海平.智慧出版理念下学术出版融合发展体系创新[J].出版广角,2023(16):4-10.
[61]吴炜华,黄珩.智能创作、深度融入与伦理危机—— ChatGPT 在数字出版行业的应用前景新探[J].中国编辑,2023(6):40-44.
[62]李彪,王梦丹.数智技术赋能中国式出版现代化的路径与展望[J].出版广角,2023(2):29-34.
[63]谭晓荷,沈秀.区块链驱动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创新发展研究[J].出版与印刷,2023(1):68-76.
[64]赵丰.智能生成内容利用下的版权制度挑战与因应——以 ChatGPT 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23(3):48-56,47.
[65]刘小砚.元宇宙场景中数字作品版权保护的挑战与完善[J].出版发行研究,2023(4):53-59.
[66]林轲亮,汪源.区块链应用视域下数字作品保护现状与破局路径[J].中国编辑,2023(3):40-45.
[67]万安伦,张小凡,曹培培. ChatGPT 浪潮下的数字出版:模式创新与行业挑战[J].中国编辑,2023(10):14-20.
[68]赵凯.版权、伦理与价值观审核——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对编辑职业能力的新挑战[J].科技与出版,2023(8):62-68.
[69]杨峥.区块链技术发展视域下数字产品版权保护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出版,2023(11):45-47.
[70]刘珍,赵云泽.技术逻辑、实现方式与现实边界:生成式 AI 对出版业的深层影响[J].中国出版,2023(15):11-16.
[71]李旦,汪芷伊,陈华栋.提升学术出版国际传播效能的路径和机制分析[J].出版广角,2023(1):58-62.
[72]诸葛蔚东,马晨一,刘明.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英文版图书海外影响力分析——基于 OCLC 馆藏数据库的考察[J].出版科学,2023,31(2):105-112.
[73]敖然,李弘,冯思然.我国网络文学出海现状、困境、对策[J].科技与出版,2023(4):26-30.
[74]潘文年,李佳佳.出版社在“一带一路”中的桥梁作用及其实现路径[J].出版广角,2023(19):49-53.
[75]李永强.打造堪当时代重任的人才队伍推动大学出版高质量发展[J].现代出版,2023(6):1-9.
[76]赵伟,杨晓颖.新时代出版人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中的责任担当[J].中国编辑,2023(7):66-70.
[77]周本红,邱天. 自媒体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镜像与优化路径 [J]. 中国出版,2023(6):43-47.
[78]周丽娟. 海外 POD 助力中国图书“走出去”的尝试与思考 [J]. 編辑学刊,2023(1):101-105.
A Review of the Publishing Studies in China in 2023 — A Visualization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WANG Jianmei1) 2) XU Tongtong1) 2) XIONG Zheping1) 2) MA Qian1) 2) JIN Qiong1) 2)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research hotspots of the publishing studies in China in 2023,providing reference for researchers to conduct research and publish research results. Using the CiteSpace software,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articles of 13 publishing journals in China in 2023, and sorts out the high-yield authors, author collaborations, high-yield publishing institutions, and institutional collaborations. Through keyword co-occurrence and cluster analysis,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hot research topics in the field of publishing in 2023. The study finds that researches in the field of publishing in 2023 mainly revolve around the following eight themes:
scientific integrated and technological journals, development of publish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ublishing, talent cultivation, construction of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s in publishing disciplines, academic publishing, emerg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publishing,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he article further analyzes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article hot topics of 13 publishing journals, objectively presenting the research hot topics and differentiated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journal in 2023, helping publishing researchers carry out relevant research and selecting appropriate target journals to publish corresponding research results.
Keywords:
publishing discipline; research hotspots; academic journal; CiteSpace; visualization analysis
Author Affiliation:1) Shanghai Publishing and Printing College;2)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Publishing & Printing
作者贡献声明:
王健美:研究方法设计、文献分析、调研或实验、数据收集与分析、可视化处理、撰写论文;
许彤彤、熊喆萍、马迁:文献分析、数据收集与分析、撰写论文;
靳琼:研究总体构思、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撰写论文、修改论文。
引文格式:王健美,许彤彤,熊喆萍,等.2023年度我国出版学研究综述——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出版与印刷,2024(1):1-31.
延伸阅读:科学文献分析工具CiteSpace
CiteSpace是由美国雷德赛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陈超美教授开发的一款用于可视化和分析科学文献的软件。该软件主要对特定领域文献进行计量,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分析文献引用网络、作者合作网络、主题演化等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热点。
由于CiteSpace是通过可视化的手段来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通过此类方法分析得到的可视化图形也被称为“科学知识图谱”。它既是可视化的知识图形,又是序列化的知识谱系,显示了知识单元或知识群之间网络、结构、互动、交叉、演化或衍生等诸多复杂的关系。
猜你喜欢 出版学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出版学研究的史学视角出版科学(2023年5期)2023-12-15加强出版学科建设应提上议事日程出版科学(2020年1期)2020-04-07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职教论坛(2016年26期)2017-01-06近五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综析及未来展望职教论坛(2016年27期)2017-01-05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科技传播(2016年19期)2016-12-27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现代情报(2016年11期)2016-12-21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现代情报(2016年10期)2016-12-15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中国远程教育(2016年9期)2016-11-19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教育干预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6年9期)201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