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主谓联合式成语的形成及动因考察

余志凯

(湖北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20000)

汉语中的成语具有结构的凝固性、意义的整体性、使用的沿袭性等特点。其中主谓联合式成语也是汉语成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所说的主谓联合式成语,是指由两个主谓结构并列联合所构成的成语,如“妻离子散”“源远流长”“曲高和寡”“理直气壮”“货真价实”“剑拔弩张”等。组成这类成语的两个主谓结构,语法地位平等,不存在一个主谓结构包含另一个主谓结构的情况。主谓联合式成语是汉语成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最初形成时,以及在此后的使用上均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具有研究价值。

本文选择使用频率较高的62个主谓联合式成语作为考察对象,探讨该类成语的一般情形,这62个成语均来自罗竹风主编《汉大成语大词典》(1996),各成语的使用频数均来自人民网新闻搜索,取频数在4000以上的62个主谓联合式成语制表,并按照频数降序排列,如表1所示(数据统计截止2023年11月10日)。

我们将主要研究表中的主谓联合式成语,但不限于此表,必要时也将涉及其他的主谓联合式成语。

就内部组合形式而言,主谓联合式成语可以分为同义(近义)联合、反义联合、类义联合三种基本组合形式,而这三种形式的具体范围也有交叉的情况。若将主谓联合式成语的格式抽象为ABCD(其中每个字母依次代表成语中相应位置的组成成分),那么同义(近义)联合就是指A与C之间、B与D之间都是同义(近义)并列关系,如“家喻户晓”“冰清玉洁”“德高望重”“心平气和”等;反义联合是指A与C、B与D之间都是反义并列关系,如“你死我活”“早出晚归”“寒来暑往”“貌合神离”等。类义联合是指A与C(或B与D)之间没有明确的同义或反义关系,如“门当户对”“鸟语花香”“夜深人静”“人杰地灵”等。将上表中的主谓联合式成语按此标准分类,并查阅成语词典,得到部分同义(近义)联合成语及反义联合成语,分别如下所示。

表1 使用频率较高的主谓联合式成语

同义(近义)联合成语:

家喻户晓 根深蒂固 心甘情愿 志同道合

字里行间 茶余饭后 兴高采烈 心平气和

德高望重 言简意赅 烟消云散 心灰意冷

狼吞虎咽 心安理得 神清气爽 功成名就

势均力敌 筋疲力尽 心满意足

反义联合成语:

此起彼伏 优胜劣汰 事半功倍 令行禁止

天翻地覆 名存实亡 你死我活 天寒地冻

苦尽甘来 貌合神离 口是心非 口蜜腹剑

南来北往 男尊女卑 外柔内刚 外圆内方

外强中干 凶多吉少 形销骨立 知难行易

一般而言,属于同义(近义)联合的主谓联合式成语,其整体意义与其各组成部分所表达的意义近似,如“心甘情愿”“志同道合”“家喻户晓”“根深蒂固”等;属于反义联合的主谓联合式成语,有些是以互文方式表意,如“此起彼伏”“天翻地覆”“你死我活”“寒来暑往”等;有些是以对比方式表意,如“令行禁止”“事半功倍”“名存实亡”“优胜劣汰”等。反义联合的成语,其前后两部分多具有转折或对比意味,而同义(近义)联合的成语,其各部分则仅是并列关系。

至于类义联合成语,其情况要复杂得多。有些类义联合的成语,其前后两部分属于因果关系,如“风吹草动”“水涨船高”“人去楼空”等;有些则属于并列关系,如“货真价实”“心平气和”“时过境迁”等。我们收集的部分类义联合式成语如下:

水涨船高 源远流长 理直气壮 水到渠成

物美价廉 风起云涌 语重心长 货真价实

实至名归 目瞪口呆 山清水秀 风吹草动

春暖花开 水落石出 耳濡目染 口干舌燥

剑拔弩张 名正言顺 心平气和 头晕目眩

财大气粗 人去楼空 风平浪静 口诛笔伐

时过境迁 年富力强 峰回路转 秋高气爽

头破血流 夜深人静

根据前文,类义联合是指成语中有些对应部分没有明确的同义或反义关系,因此我们将上面这些成语归为类义联合式。可以发现,属于因果关系和并列关系的两类成语有交叉的地方。如“名正言顺”“风平浪静”“源远流长”等,可以同时看作因果关系和并列关系。

在上面这些类义联合式成语中,有些成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类义关系很明显,如“耳濡目染”“水涨船高”“源远流长”“物美价廉”“口干舌燥”“剑拔弩张”等。具体分析如下:

耳濡目染:“耳”与“目”同属于五官;

水涨船高:“水”是“船”的载体;

源远流长:“源”是“流”的来源;

物美价廉:“价”是“物”的属性;

口干舌燥:“口”与“舌”同属于五官;

剑拔弩张:“剑”与“弩”同属于武器。

这些组成部分虽然存在一定的关系,但并不属于同义或近义关系,而是属于共同的语义场(如“口干舌燥”“剑拔弩张”等),或存在相关关系(如“水涨船高”“物美价廉”“源远流长”等)。因此我们将这些统一划入类义关系的范畴。

因为主谓联合式成语是由两个主谓结构平等地组合形成的,因此有一些类义联合成语,不仅内部的对应关系很明显,甚至相互对应的还可能是近义词或同义词。如:

口干舌燥:“干”与“燥”近义;

峰回路转:“回”与“转”近义;

货真价实:“真”与“实”近义;

风平浪静:“平”与“静”近义;

心平气和:“平”与“和”近义。

但由于这些成语中的其他对应部分并不构成同义或近义关系,因此我们仍然将整个成语看作类义联合。像这样的成语还有如“龙争虎斗”“星罗棋布”“狼吞虎咽”“眼疾手快”等。经考察发现,这样的成语中相互对应的同义词或近义词,有些情况下可以组成一个双音词,如“口干舌燥”(干燥)、“货真价实”(真实)、“风平浪静”(平静)、“龙争虎斗”(争斗)等。也有部分成语不能组成双音词,如“星罗棋布”“眼疾手快”“剑拔弩张”“水落石出”等。

(一)主谓联合式成语的来源 通过考察同义联合、反义联合和类义联合成语的来源,我们发现,这些成语多数是由骈文或模仿骈文、讲究对称的语句中演化而来的[1]。如:

兴高采烈: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

此起彼伏:也作此起彼落。出自东汉·张衡《西京赋》:“鸟毕骇,兽咸作,草伏木栖,寓居穴托,起伏集此。”

风吹草动:出自《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偷踪窃道,饮气吐声。风吹草动,即便藏形。”

山清水秀:出自宋·黄庭坚《蓦山溪·赠衡阳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家喻户晓:朱熹《论语集注》引宋程颐曰:“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尔。”

字里行间:出自南朝梁·简文帝《答新渝侯和诗书》:“垂示三首,风云吐于行间,珠玉生于字里。”

道听途说:出自《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南征北战:出自唐·柳宗元《封建论》:“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

名正言顺:出自《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根深蒂固:原作“深根固柢”,出自《老子》五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又作“深根固柢”“深根固蒂”等。

志同道合:出自《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昔伊尹之为媵臣,至贱也,吕尚之处屠钓,至陋也,乃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漠神通,岂复假近习之荐,因左右之介哉。”

烟消云散:出自元·张养浩《云庄乐府·天净沙》:“年时尚觉平安,今年陡恁衰残。更着十年试看,烟消云散,一杯谁共歌欢?”

功成名就:出自《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势均力敌:出自宋·司马光《乞裁断政事札子》:“群臣有所不同,势均力敌,莫能相壹者,伏望陛下特留圣意,审察是非。”

心满意足:出自宋·刘克庄《答欧阳秘书书》:“精义多先儒所未讲,陈言无一字之相袭。虽累数千言,而义理一脉,首尾贯属,读之使人心满意足。”

事半功倍: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另战国《六韬·军势》:“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

令行禁止:出自《管子·立政》:“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破。如百体之从心,政之所期也。”

天翻地覆:出自唐刘商《胡笳十八拍》诗之六:“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另有宋文天祥《立春》诗:“天翻地覆三生劫,岁晚江空万里囚。”

名存实亡:出自唐·韩愈《处州孔子庙碑》:“郡邑皆有孔子庙,或不能修事,虽设博士弟子,或役于有司,名存实亡。”

水到渠成:1. 出自宋·苏轼《答秦太虚书》:“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2. 出自宋·苏轼《与章子厚书》:“恐年载间遂有饥寒之忧,不能不少念,然俗所谓水到渠成,至时亦必自有处置。”3. 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问:‘如何是妙用一句?’师曰:‘水到渠成’”。

水涨船高: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水长船高,泥多佛大。”

目瞪口呆:出自元曲《赚蒯通》第一折:“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风吹草动:出自《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偷踪窃道,饮气吐声。风吹草动,即便藏形。”

耳濡目染:出自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自给自足:出自《三国志·魏志·步隲传》:“种瓜自给”及战国时《列子·黄帝》:“不施不惠,而物自足。”

茶余饭后:出自元·关汉卿《斗鹌鹑·女校尉》:“茶余饭饱邀故友,谢馆秦楼,散闷消愁。”

剑拔弩张:出自《汉书·王莽传下》:“省中相惊传,勒兵至郎署,皆拔刃张弩。”后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有“韦诞书法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一句,形容书法笔力雄健。

手忙脚乱: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问:‘如何是大悲境?’师曰:‘千眼都来一只收。’曰:‘如何是境中人?’师曰:‘手忙脚乱。’”

心平气和:出自宋·苏轼《菜羹赋》:“先生心平而气和,故虽老而体胖。”另宋代程颐 《明道先生行状》:“荆公与先生虽道不同,而尝谓先生忠信。先生每与论事,心平气和。”

德高望重:出自唐·房玄龄等《晋书·简文三子传》:“元显因讽礼官下议,称已德隆望重,既录百揆,内外群僚,皆应尽数。”

人去楼空:出自唐·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风平浪静: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七:僧问:“风恬浪静时如何?”师曰:“吹倒南墙。”另宋代杨万里《泊光口》诗:“风平浪静不生纹,水面浑如镜面新。”

神清气爽:出自唐·牛僧孺《续玄怪录·裴谌》:“香风飒来,神清气爽,飘飘然有凌云之意。”

由这些成语的来源可以看出,大多数成语的历史都很悠久,出自唐朝以前文章的居多,如“令行禁止”“事半功倍”“道听途说”“名正言顺”等;并且多数来源于模仿骈体文、讲究对称的文体,如“实至名归”“风吹草动”“天翻地覆”等;或是出自佛经语录、元曲等口语特征较强的文体,如“水到渠成、水涨船高、目瞪口呆、茶余饭后”等。汉语以两个音节为一个音步,最简单的主谓格式即由两个音节(汉字)构成;而由前后两个音步构成的四字格,正符合汉语的这种语音节律,因此才形成了前后两个主谓结构对应的格式。再经过后代高频率的使用,这类主谓联合的成语形式就逐步定型了。

有些主谓联合式成语,在其最早所见的古籍用例中就是前后对称的,如“兴高采烈、鸟尽弓藏、劳苦功高、兔死狗烹”等;有些主谓联合式成语最初并未定型,或是还未产生,可能在古籍中只有一个主谓结构。这样,有可能从其他古籍中找到与之意义相近或相对的另一主谓结构,将二者拼接到一起,从而产生该成语的基本形式。如“字里行间”是由南朝萧纲《答新渝侯和诗书》中的“风云吐于行间,珠玉生于字里”中的“行间”和“字里”结合而成的;“趾高气扬”中的“趾高”和“气扬”分别出自《左传·桓公十三年》的“举趾高,心不固矣”和《史记·管晏列传》的“意气扬扬,甚自得也”;“自给自足”两部分分别出自《战国策》和《列子》,历史悠久;“纲举目张”中的“纲举”见于东汉郑玄的《诗谱序》,“目张”则分别见于《诗谱序》、战国《吕氏春秋》和东汉班固的《白虎通》。再加上“趾高气扬”和“纲举目张”在声调上分别是“仄平仄平”和“平仄仄平”的格式,平仄相间,富有节律感,因此也就这样定型了。

经前文讨论,主谓联合式成语形成的动因主要有:汉语四字格结构的制约、语义关系、词义变化、句法环境,以及人们心理认知的制约等。下面依次进行说明。

(一) 汉语韵律及四字格结构的制约 韵律机制对汉语中双音词的形成起着制约作用。冯胜利(2013)认为,汉语最基本的音步是两个音节。音步是最基本的韵律单元,具有一种“梏化作用”,处在稳定的音步中的两个成分必然会被音步“梏化”起来而趋向词化[2-3]。

对于成语的形成而言,四字格结构非常符合汉语的韵律机制,本身就是比较强势的构词模式。古代的骈文中就有很多四字格结构。一旦某种结构进入了四字格,由于音节结构的限制,同时也为了表意明确,它可能需要抛弃原有结构中的很多次要的、边缘的成分(一般是虚语素及修饰性成分),而仅保留最能明确表意的核心语素(一般是实语素或中心语)。如成语“兴高采烈”就是这样形成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表述是“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从“兴高而采烈”演变为“兴高采烈”,就省略了其中的虚语素“而”。又如同样属于主谓联合式成语的“鸟尽弓藏”和“兔死狗烹”,二者均出自《史记》中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记》中的这句话演化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两个成语,这一过程省去了原有结构中的修饰词“飞”“良”“狡”“走”等,只保留了核心的主谓成分。

四字格的强势构词模式,不仅体现为对原有短语、小句等的省略压缩,还体现为对不足四字结构的增补和扩充,以满足四字格形式的基本要求。如“否极泰来”由《周易·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和《周易·泰》“泰,小往大来,吉亨”中的“否”、“泰”合并而来;又如“自给自足”由《三国志·魏志》中的“种瓜自给”和《列子·黄帝》中的“不施不惠,而物自足”中的“自给”“自足”合并而来,这些都是增补扩充的结果。

汉语的韵律在主谓联合式成语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除了上面提到的双音节音步的“梏化作用”外,还体现在汉语特有的平仄节律上。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古人作诗行文时讲究平仄,尤其在近体诗、骈体文的写作上更是如此,追求平仄相间,节律和谐。平仄节律虽然不是主谓联合式成语发展过程中决定性的因素,但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草长莺飞”的节律是“仄仄平平”,其变体“草长燕飞”“莺花乱飞”的节律则分别是“仄仄仄平”和“平平仄平”。显然,“草长莺飞”及“莺飞草长”呈平仄对称分布,而“草长燕飞”“莺花乱飞”在平仄上则不是那么和谐。因此“草长莺飞”“莺飞草长”在语料库中的使用频率更高,助推这两种格式在后来的历时演变中成为该成语的主流格式,而“草长燕飞、莺花乱飞”等变体则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因此,汉语的平仄节律对主谓联合式成语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另外,我们在人民网新闻搜索中查到的62个使用频数在4000以上的主谓联合式成语,其平仄节律大多非常匀称。据统计,在这62个成语中,排除音变现象后,仅有9个成语在语流中出现类似近体诗的“三平调”或“三仄调”的情况①,占比仅14.5%。由此可知,常用的主谓联合式成语,在形成过程中会受到平仄节律的重要影响,在高频率的使用中会尽量使其形成平仄相间、节律匀称的语音形式。

(二)组成成分之间的近义、反义或类义关系 如前文所述,对于很多主谓联合式成语而言,导致其最终形成的重要动因之一,是前后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近义、反义或类义关系。

如“草长莺飞”,最早出自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从出处原文看,“江南草长”和“群莺乱飞”中间还隔着“杂花生树”,在句法位置上相距较远,但最终却是“草长”和“莺飞”结合到了一起,其原因就在于“草”和“莺”、“长”和“飞”词性相同,且相互间存在类义关系。其他如“江南”“暮春”“杂花”等,或者不是主谓格式,或者与“草长”“莺飞”这些成分不构成类义关系,因此难以与之结合。

又如“才疏学浅”,其最早的语源之一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其中的“才疏”和“学浅”形成了成语,这正是由于“才”和“学”之间具有类义关系,“疏”和“浅”之间具有近义关系,且词性各自相同,二者才有互相组合的内在动因。因此我们认为,各成分之间的近义、反义或类义关系,是主谓联合式成语得以形成的重要动因之一。

近义、反义或类义关系的驱动,人们容易接受、改造并加以利用,其中既有规律可循,又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得主谓联合式成为成语的重要结构形式之一。

(三)构成成分的词义变化 汉语中还有一些成语,其构成成分的语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变化,最终导致词汇化。典型例子如“妻离子散”,此成语源于《孟子·梁惠王上》,原文是“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这里的“妻子”与前面的“兄弟”并提,是“妻”“子”并称,指妻子和子女。很明显,这里的“妻子”还只是两个单音实词的临时组合。但随着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发展,“子”的意义逐渐虚化,并产生了“妻子”单指配偶而不指子女的用法。在这种情况下再说“妻子离散”,就会产生歧义。因此后人将“妻”“子”分开各指一方,从而使整个结构变为“妻离子散”,这条成语才最终定型。由于“妻”和“子”是家庭的重要成员,于是“妻离子散”在后代又引申出家庭成员被迫分离四散的含义,其意义有所泛化。

又如“兴高采烈”,这条成语最早出自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原文为“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这里的“采”原本是指人的神采、精神状态,但后代的人们已经倾向于忽略“采”的含义,而将“采烈”与“兴高”进行了重新整合,形成现在的成语。“采”最初的词义在定型后的成语“兴高采烈”中已经有所磨损。

(四)句法环境或句法位置的变化 汉语中有些成语是由于句法环境或其所处的句法位置的变化而导致词汇化的,如成语“仁至义尽”就是如此。这一成语最早源于《礼记·郊特牲》,原文为“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这里的“之”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虚词,这里用在主谓之间,使整个句子变为偏正结构。后来“之”的这一用法式微,于是原文被重新分析为“仁至”“义尽”两个独立的主谓结构,句法环境产生了变化。再经过进一步的意义演变,最终形成“仁至义尽”这一成语。

又如成语“源远流长”,据考察,这一格式最早出现于唐代。在唐代白居易所作的《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铭》中,有“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的句子。可以看出,起初的“源远者流长”虽是一个主谓句,但全句的主语是“者”,而不是“源”和“流”。后来“者”由于各种原因被省略,导致句法环境发生了变化,“源”和“流”成为主语。又经过后代高频次的使用,其后才形成了“源远流长”这一成语。

又如成语“藕断丝连”,该成语最早源于唐代孟郊的诗作《去妇》中的句子:“妾心藕中丝,虽断犹牵连。”从这句诗最终演变成“藕断丝连”,也伴随着句法位置和句法环境的变化。在原诗句中,“藕中丝”是定中结构,“虽断犹相连”中的“断”充当全句的谓语,“犹相连”则充当补语,但并不影响这些成分最后组成“藕断丝连”的固定格式。

蒋绍愚(2005)提出,当某个词或某类词长期处于某种句法位置时,可能导致其词义的发展变化。如古代汉语中的“为”由动词发展为疑问语气词,就是长期出现在疑问句句尾的结果(如《庄子·逍遥游》中的“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又如古代汉语中的“必”,由表示“必然”含义的副词发展为表假设的连词,是人们长期将其使用于无主语的假设句中所导致的[4]。除此之外,动词的使动用法也可以让原有的词产生新的意义。对于成语而言,原有句法环境或句法位置的变化,也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动因。

(五)心理认知的制约 双音节词及四字格结构在汉语中大量存在,这体现了汉语语境下人们喜好对称、追求骈偶的心理。正是这种心理造成了双音节、四字格等强势构词模式的存在[5]。另外,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人们在认知事物时,总是倾向于首先认识到该事物突出的、显著的、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特征,这些突出的特征极易成为认知的焦点,而人们对事物的一般性特征则不太注意。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焦点凸显”。这种心理认知倾向,在主谓联合式成语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成语“曲高和寡”,其语源出自战国时期宋玉《对楚王问》中的“引商刻羽,杂以流徵……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在“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这一句中,由于“曲”“高”“和”“寡”这四个实词的词义对人们理解原句的句义相当重要,在表意上得以凸显,因此人们注意的焦点就在这四个主要的实词上,而对“是”“其”“弥”等次要部分则相对关注较少。后代在模仿使用这一格式时,就倾向于忽略这些次要部分,直接将“曲”“高”“和”“寡”这四个实词合并到一起,最终形成了这一成语。

这种首先认识到事物区别性特征的认知顺序,反映到语言的演变上,就是希望语言能凸显其“焦点”,尽量用相对简单、直接的语表形式表达较为丰富的意义。然而语言的材料是有限的,于是很多语言表达都产生了引申义,有很多意义层次。反映到成语上,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成语都起源于典故,且表意较深刻,其深层原因之一正是如此。

汉语中的成语浩如烟海,本文从人民网新闻搜索中收集到部分使用频率较高的主谓联合式成语进行探讨,将其分为同义联合、反义联合与类义联合,并分析了其来源和形成动因。尽管涉及范围不太全面,但仍可以代表主谓联合式成语内部各种不同的意义类别与演变规律。主谓联合式成语的形成,主要受到四字格结构、意义关系、句法环境、心理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作为成语中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类,主谓联合式成语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注释:

①这9个成语分别是:家喻户晓、优胜劣汰、物美价廉、心甘情愿、目瞪口呆、自给自足、烟消云散、功成名就、名存实亡。

猜你喜欢 联合式近义同义 《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联合式复音词研究今古文创(2024年9期)2024-04-07Dale Carnegie疯狂英语·新悦读(2023年9期)2023-12-02近义成语小猕猴智力画刊(2022年11期)2022-04-06西夏文《同义》重复字研究西夏学(2019年1期)2019-02-10这山望着那山高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18年5期)2018-11-02西夏文《同义》考释三则西夏学(2018年2期)2018-05-15《颜氏家训》复合词中词和词组两存状况浅析现代交际(2018年4期)2018-03-07《颜氏家训》联合式复合词构词类型初探现代交际(2017年24期)2017-12-21联合式木材干燥窑的应用与展望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年26期)2017-09-12望尘莫及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17年7期)2017-08-04

推荐访问:主谓 汉语 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