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误区

李宗高

近年来,脑科学研究的结果越来越表明,人类的思维方式是发射性思维。发射性思维应用于历史教学中,落实在纸张上,就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包含了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等环节,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然而在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经验,对常见误区进行了总结,目的在于规避错误的绘制方法,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优势,服务师生,提高教学效率。

一、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初中历史涉及中国史、世界史等几千年历史,知识庞杂,分类繁复。合理使用思维导图,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思维可视化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思维是复杂的,也是不可见的。如何把教师的历史思维完整地传达给学生呢?运用思维导图是个不错的方法。教师通过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可以清晰呈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展现知识结构、重难点等,使学生一目了然;
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可以将自己的思维过程直观呈现,检验自己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做到查漏补缺。思维导图,连接了师生的思维,使不可见的思维可视化。

(二)思维要点化

当下,中考主观题答案要点化,要求学生按点赋分,而每个赋分点最重要的是某几个关键词。笔者发现,部分学生的关键词、关键句意识不强,往往在组织答案时,写了好多句子,却没有答出关键词或者学科术语,思维缺乏要点化意识。而绘制思维导图要求学生尽量用关键词、关键句做标注,且分层整理,所以养成绘制思维导图的习惯,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思维要点化意识和应考能力。

(三)思维发展化

熟练运用历史思维导图,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繁杂的历史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将这种思维能力迁移运用到其他学科中,做到举一反三。此外,思维导图的绘制对逻辑关系的认知和把握有很高的要求,逻辑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常见误区

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乐意绘制思维导图,且思维活跃、导图色彩多样,令人赏心悦目。但是,结合课本知识,仔细观察导图内容,就会发现有一些学生的思维导图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内容短缺

内容短缺,是指思维导图中缺少了某些主干知识。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不足,可能是专注于构图而疏忽了主干知识,也可能是绘制完思维导图没有检查而漏掉了。无论哪种原因,思维导图中主干知识部件的缺少是大忌。

以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洋务运动”为例。这课主要讲的是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容、影响等。课后,学生根据所学绘制了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该思维导图存在两个明显的错误:1.二级分支应为“根本目的、代表人物、内容、影响”,但是该圖没有把“内容”这一分支单独列出来,而是把“内容”中的具体分类罗列出来。2.洋务运动的内容包括文化方面、军事和民用企业方面、新式海陆军等方面。在该图中,明显遗漏了新式海陆军这一块的内容。

内容短缺,暴露出该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还不到位。经教师提醒,该生不仅注意到了思维导图中的错误,而且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又更牢固了一步。

(二)逻辑错误

逻辑错误,是指思维导图中表示因果关系、顺承关系等部件的位置错误,比如把背景和意义的位置搞混,把时间和结果的位置搞混等。这种错误出现的原因,可能是教师平时不太注意、学生没当作一回事,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学生对背景、起因、导火索、开端、高潮、结果、影响等历史逻辑顺序没有深刻理解,只是机械性地背下课本知识,然后把知识点套入现成的表格、图画中,而没有理解何为因何为果的历史逻辑。这也是很多时候,学生表面上记住了很多知识,然而作答时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现象的原因所在。

以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5课“探寻新航路”为例,某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了一幅思维导图,如图2所示。该图内容齐全、结构清晰、线条分明,乍看上去,没有什么问题。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二级分支,就会发现问题所在。该图共有四个二级分支,不论按照从上到下的阅读顺序、从左到右的阅读顺序还是顺时针的阅读顺序来读,都没有内在逻辑顺序。而正确的顺序应为:背景、开辟条件、开辟过程、影响。可见,该生在绘制时,对新航路开辟的内在逻辑并不理解,只是复制课本知识。

(三)关联欠缺

关联欠缺,是指思维导图中缺少对知识内在关系的指示标志。在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仅能做到对教材知识的复述、复现,但是涉及内在的因果、递进等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时,往往无法在思维导图中呈现。这不仅使得思维导图比较分散,而且缺少了“思维主线”,会模糊了“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前提条件”等历史关系,导致解题时错误频出。

以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的开始”为例。某生绘制了如图3所示的思维导图。该图基本涵盖了第四单元的所有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但这是对本单元知识的重现,没有找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比如思想基础、干部准备、中共成立条件等,而这些往往是素养提升类题目的必考点。鉴于此,升级后的思维导图新增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关系、从民国政治混乱到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等之间的内在关系逻辑线,如图4所示。这样的修改,让单元知识体系变得立体起来,且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图文不当

图文不当,是指思维导图中图片过大、文字过小,线条(图片)压文字,文字位于线条(图片)末端等现象。这种现象不存在知识错误、逻辑不当等硬伤,但是影响美观,不利于学生记忆,会使思维导图的助学效果大打折扣。

以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西欧庄园”为例,本课共讲了庄园的领主与佃户、庄园法庭这两个知识点。某生据此绘制了一幅思维导图,如图5所示。由图可知,该生比较用心,将知识点设计成两朵花的形状,围绕“西欧庄园”这个根展开。美中不足的是,这幅图留白太多,文字太小,特别是左下角部分,十分拥挤,不利于阅读和记忆。

图文不当折射出该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充分,对思维导图的构成部件规划不合理。

(五)文字烦琐

文字烦琐,指的是对关键词的提炼不够简洁,出现思维导图中大面积文字堆积的现象。善于提取关键词,不仅可以优化思维导图的版面,而且考验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简洁的思维导图就是若干主观题的赋分要点图。

以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夏商周的更替”为例,某生制作了如图6所示的思维导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许多三级分支都是用整句话来描述的,很少提取关键词。这不仅影响思维导图的表达效果,而且不利于学生的记忆,更主要的是,对教材的原文再现,说明了该生没有吃透所学知识,做了教材的搬运工。例如,“商汤在公元前1600年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可以简化为“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商,定都亳”。又如“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可以简化为“根据血缘和功劳分封宗亲和功臣”。当然,文字精练不是字数越少越好,而是要能全面反映知识要点,且符合自己的记忆习惯,让自己看到关键词就能记起相关知识。知识的提炼因人而异,学生要秉着简洁的原则,寻找最适合的方法。

(六)画完则忘

画完则忘,是指有的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候兴致勃勃,但是绘制完毕、交了作业,就把思维导图束之高阁,以为万事大吉。等到一段时间后重新翻开,突然发现,自己不知道當初提取的关键词是什么意思;
或者看到关键词,无法链接相关的具体知识。正所谓“学而时习之”,我们绘制完思维导图,要用艾宾斯基记忆曲线的原理不断巩固,真正做到内化于心。

虽然学生在运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我们要看到,学生积极绘制思维导图,可以把所思所想通过有逻辑的思维发射图清晰地表达出来,将初中阶段海量的知识点整理得系统化、逻辑化,是当下历史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希望通过笔者对思维导图运用中的一些分析,我们可以兴利除弊,使思维导图真正成为历史学习的好帮手。

猜你喜欢 绘制导图逻辑 Art on coffee cups疯狂英语·新悦读(2023年9期)2023-12-02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法律方法(2022年2期)2022-10-20烃思维导图高中数理化(2022年2期)2022-02-22逻辑中学生百科·大语文(2021年11期)2021-12-05创新的逻辑纺织科学研究(2021年7期)2021-08-14借思维导图算24点数学小灵通·3-4年级(2021年3期)2021-04-13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数学小灵通·3-4年级(2020年10期)2020-11-10放学后童话世界(2018年17期)2018-07-30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37°女人(2017年11期)2017-11-14第6章 一次函数初中生世界·八年级(2016年2期)2016-09-10

推荐访问:浅析 误区 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