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枝 季 翔 李 磊
(1.焦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2.南阳农业职业学院人文艺术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1]。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南临黄河,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足,资源禀赋优越,产业基础扎实,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潜力巨大,优势明显。然而,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焦作虽然一直坚持农业的基础性地位,致力于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但同时存在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要素制约加剧、结构性矛盾突出等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提升焦作农业发展新动能,促进焦作农业的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焦作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焦作作为河南重要的经济转型示范市,近年来发展较快,稳中向好,正处于动能转换加速、发展提质增效的关键时刻,迎来多种国家战略叠加的重大机遇,发展活力和后劲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明显提升。以2022年为例,全市生产总值2234.8亿元、同比增长3.3%,高于全省增速0.2个百分点。202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0.9亿公斤,比上年增加2.15亿公斤,增长11.6%;
粮食平均亩产496.3公斤,增长11.5%,粮食单产居全省首位,在全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上展现了焦作担当。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位居全省第7位,较2021年整体实现明显跃升,对支撑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顶梁柱、压舱石、定盘星的作用,为扛稳“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的政治责任作出了焦作贡献。
焦作境内有焦枝、焦太、焦新、侯月四条铁路,区位优势明显。焦作市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粮食作物生产、经济作物生产、水产业都较为发达。中部平原地形平坦,水源丰富,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全国著名的小麦高产区,享誉世界的“四大怀药”即产于此处。焦作市地下水非常丰富,地下水补给面积大,是一个天然的地下水汇集盆地,已探明地下水储量35.4亿立方米,且水质良好,是中西部地区不可多得的水资源富集区,从中心城区斜穿而过的南水北调工程也给焦作带来了充裕的地表水资源,对农业发展十分有利。焦作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的特点,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为农、林、牧、渔业等各项产业的发展和经营提供了便利。土地资源丰富,具有农业生产的绝佳自然条件,是闻名全国的粮食高产市,被誉为“中国优质小麦之都”。特有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为焦作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尽管焦作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把农业的绿色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水体大面积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垃圾随意堆放的现象,致使农村生态环境呈现工业化污染问题。
一方面,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农业资源短缺、生态脆弱。从焦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出率都偏低。主要是由于各农户经营的土地零星、分散,小规模分散经营推高了成本、降低了收益;
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等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支出,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的劳动力年纪大、素质低,而且很难掌握新技术,缺少市场经济意识,不懂经营,很难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耕地、水资源不断被挤占,农业发展失去资源支持的状况日趋严峻,土地对农业发展的约束将变得更为突出。尽管河南省耕地面积居全国第三,但人均则从1996年的1.33亩下降至如今的1.23亩,远低于1.52亩的全国人均水平。随着人口的增加和适宜开垦的耕地后备资源日趋减少,河南省的耕地保护形势仍十分严峻。同时,生态农业、节水农业、配方施肥等技术覆盖率偏低,农业投入品、畜禽养殖废弃物、工业“三废”等因素对大气、水质和土壤造成污染,农业生态环境日趋脆弱。而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新投入的工业项目不断增多,污染物排放总量有增大的趋势,自然景观、资源和生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农村仍然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尽管焦作森林吸收了部分二氧化碳,但焦作乡村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也不容忽视。根据2020年11月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焦作市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301689人,占36.97%,农村能源消费主要依靠煤炭、成品油、电力,是典型的依赖化石能源消费地区。乡村居民家庭生活引起的碳排放既包括为满足生活某方面需要而对煤炭、天然气、燃油等能源产品的直接消费,主要用于炊事、取暖、交通出行等基本生活用能;
也包括为提供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所需的非能源商品与服务的间接能源消耗,也就是在他们的生产、加工、运输、使用、处置等过程中消耗的能源。近年来,电力和天然气的普及虽然改善了农民用能条件,但农村清洁能源发展还较为滞后,“煤改气”“煤改电”存在成本高、补贴少、供应不稳定等问题,返煤现象频现。总体上看,焦作市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仍然不合理。调研显示,焦作农村能源结构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在农村能源消费中,依然是以不可再生能源为主,而沼气工程、太阳能热水器等可再生清洁能源比重较小;
煤炭消费总量虽然明显下降,但仍在农村生活用能中占据首位。秸秆、薪柴等非商品能源消费量也广泛存在。能源利用方式较为粗放,化肥、农药、农膜等工业投入品的大量使用,不仅污染了环境,还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土壤有机质下降,削弱土壤的固碳能力。相较于城市,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用能分散,农民对固有的生活用能习惯具有强烈的路径依赖。种植业方面,主要以小农户种植为主,减排固碳技术标准和规程难以严格执行。养殖业方面,饲料饲草质量差且短期内难以提高,导致家畜消化系统产生的温室气体较多。废弃物循环利用方面,成本效益低,亟需进行技术创新,探索整体解决方案。
3.1 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筑牢生态农业发展根基
古人云,“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我国全面确立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背景下,“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发挥人力资源的推动作用,从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方面统筹发力,助力焦作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不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抓手,也是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发挥农业固碳作用的关键。“将工业生产的二氧化碳用于农业生产,通过作物生长把二氧化碳吸收利用”是一种通过农作物种植,抵消二氧化碳排放的农业发展理念和模式,涉及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环境学等诸多领域的产业,人才素质要求较高。焦作能源消费结构目前还是以煤为主,化石能源占比较大,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培养“碳达峰、碳中和”专门人才至关重要。一方面,发挥焦作优势,重视兼具农业与环境保护方面相关知识的生态复合型农业人才培养。生态农业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体,不仅可以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让城乡居民游“绿水青山”,寻“快乐老家”,忆“游子乡愁”,乐享吃、住、行、游、购、学、观、教、娱的高品质乡村休闲旅游体验,而且在开发农业资源潜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种现代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必要通过技术、管理、文化等多方面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性环节,对接培养适用“碳达峰”视角下的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另一方面,在加大高端人才引进的同时,也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培养发展生态农业的“领头雁”和“主力军”,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总书记曾明确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乡村要振兴,生态农业要发展,还是要支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由原来的“孔雀东南飞”,转为如今的“春暖燕回巢”。毕竟,外出务工人员土生土长,对农业生产耳濡目染,了解农村资源优势和城市消费需求,对农村现状更加熟悉。在他们的带动下,广大农民思想观念、眼界视野更容易打开。因此,要全面激发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情,用“真金白银”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为人才成长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3.2 发挥焦作优势,打造观光旅游农业
打造观光旅游农业,不仅可以优化森林生态系统,提高森林覆盖率,而且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防风固沙,实现耕地固碳。同时,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时,一边吸收二氧化碳及有毒气体,一边释放氧气,净化空气,由碳排放逆转为碳吸收,农田生态系统从“源”向“汇”转变。焦作作为河南省重要的经济转型示范市,北依太行、南临黄河,既拥有闻名中外的旅游度假胜地,也有独特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宜人的气候环境,具有发展全域旅游的独特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发挥焦作资源特色,打造观光旅游农业,克服焦作旅游在景点盈利模式单一、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整合明显不足、接待游客的综合承载能力有限等方面的不足。一方面,依托“太极故里,山水焦作”等优势资源,按照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要求,充分发挥焦作许多农村四面青山环抱、四季绿水长流特有的“天然氧吧”区位优势,以转型发展攻坚为统领,做实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在做好“农业+乡村旅游”文章上持续发力,打造集乡村休闲度假、生态观光农业、太极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把观光农业和全域旅游有机衔接起来,不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及动力变革。另一方面,提高农业产能,优化农业经济与农村产业结构,在深化景区改革、开拓大市场、促进产业融合等方面发力,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体验活动,努力形成旅游、文化、体育、养生、观光农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第三方面,实行“旅游+”融合发展,拓展焦作区域旅游发展空间,加快生态农业的观光旅游步伐,将自然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促进旅游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改变“靠山吃山”的盈利模式,精心培育自然观光游、休闲度假游、健康养生游和体育健身游,形成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增加旅游有效供给,提高旅游业综合效益,实现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和高效持续发展,让低碳农业为焦作碳达峰助一臂之力。
3.3 结合焦作实际,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
“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既强调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也强调农业的产业规模化经营,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2]。焦作有着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特有优势,一方面,焦作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冬冷夏热、春暖秋凉,四季分明,而且境内河流众多,有充裕的地表水资源,有着适合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另一方面,焦作不仅有小麦、玉米、水稻、棉花、油料等传统的农作物,还有著名的“四大怀药”(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等名片特产,也是焦作农业增收的突出亮点和重要支柱产业。因此,在推进焦作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可以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进品牌培育。一方面,利用焦作特有的区位优势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尽可能少施化肥,少打农药,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的管理理念,创建高标准农业生产基地,构建具有焦作特色的农业固碳减排技术模式;
另一方面,按照生态农业的标准进行山药等特产种植,采取多样化的经营发展模式,开发以“四大怀药”为主的系列农产品,尤其是焦作特色农产品怀山药,不仅直接外销,而且还加工山药粉、山药糕脆系列产品销售,从而提高焦作特产的销量和附加值,从而提供一个良好的种植、销售、加工、交易一体化,助推农户收入可持续增长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把脱贫致富之根深植于绿水青山中,探索出一条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3.4 以生态文明为指导,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模式是针对传统的线形经济模式而言的,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3]。对于焦作而言,要结合当地实际,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在现有农业发展基础上,实行多种不同模式,通过无污染、无生态破坏的技术工艺流程达到良性循环,充分发挥农业系统固碳减排的潜力,形成焦作循环经济农业体系的基本框架。一方面,克服“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高破坏”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弊端,充分发挥焦作乳业产业优势,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以蒙牛乳业、博农乳业为依托,深化与牧场合作,加大“两牛”产业发展力度,带动焦作奶牛养殖业、乳品加工业、饲草料种植业、运输业、包装业快速发展,实施“粪水处理、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牧草种植”及“高效利用、洁净排放、低度破坏”循环经济发展思路,推动“减量化、再利用、循环化”落到实处,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农业土壤的固碳量,从源头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另一方面,打造生态农业基地,构建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模式的本质是通过无污染、无生态破坏的技术工艺流程达到在生态系统、生产过程和经济增长之间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针对焦作的实际情况和居民的消费需求,大力推广绿色植保防控生产技术,禁用或少用化肥、农药,多在减量循环、变废为宝上下功夫,形成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一、二、三产业复合的循环农业产业链;
大力推广种养结合和生态健康养殖技术,不断改进和提升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资源处理水平和还田率;
引导和鼓励农民瞄准市场调整种养结构,大力发展以美好乡村为代表的休闲田园农业、以菜果畜禽为代表的绿色基地;
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率,让畜禽粪污变成沼气、沼渣充当有机肥,打造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生态体系,走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5 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高效富碳生态农业发展
农业作为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之一,有巨大的碳汇潜力。如何尽可能地减少农业碳排放,发挥农业的碳汇作用是新时代焦作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凸显,农村环境污染加剧,尤其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农用地膜及农药和化肥、禽畜养殖造成的粪便排放、城镇向农村转移的城市垃圾和污染企业造成的水体、土壤及空气污染,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因此,大力发展富碳生态农业,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将工业生产的、巨量的、大自然已不能自然消纳的二氧化碳用于工农业生产”,既是当今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实现焦作碳达峰的重要抓手。要结合焦作实际,打造特色产业基地。一方面,打造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形成冬暖式大棚广泛种植,推广二氧化碳施肥技术,降低农药使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二氧化碳虽然是造成“温室效应”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它却是农作物生长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发展富碳农业,将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农业上利用,是实现焦作碳达峰的一个重要举措;
另一方面,打造优质高产奶牛养殖基地,发展低碳畜牧业,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对肉类的消费量激增,粗放型的畜牧业养殖,尤其是动物所排出的粪便对空气和水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因此,发展低碳畜牧业是实现焦作碳达峰的另一途径。既要树立低碳养殖理念,加强对畜牧业的污染治理,鼓励把牲畜粪便制作成沼气并利用于日常生活,或者引导养殖户将养殖场建立在远离水源、人口密集、自然保护区的地带,把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与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建设有效结合起来,按照基地专业化、布局区域化、产品商品化、加工配套化的思路,充分发挥好蒙牛乳业、“四大怀药”等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搞好农企对接,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的良性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我市的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