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丰富

陆叮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论语》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
明确文体,诗歌除外;
不要脫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原文在线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孙涵宇

《礼记》中有这样一句千古名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论语》中有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这说明了交朋友是非常必要的。

既然独学是一种孤陋寡闻的学习,那么就应提倡众学。众学,顾名思义,就是与友人、亲人甚至周边的任何人一起学习。与友人一起学习,有一种与知音共鸣的快感,彼此间互相弥补对方的不足,共同探讨双方的共同趣味。这样既能消除独自学习的枯燥乏味,又能与友人在交流中共进。一个人的见识毕竟是狭窄的,而大家一起学习,相互补充和促进,见识就会变得宽阔。

生活中,我们除了亲人,可能接触到最多的是朋友。现代社会,没有几个人会说自己没有朋友,“我认识×××”,这样的话已经成为了一句口头禅,甚至成为一种新式攀比。(此段联系生活实际,强调交往朋友的重要性,但缺少典型事例进行论证,显得单薄而空洞。)

没有朋友的确是一件怪事。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总可以从其他人身上学到我们自身没有的优点。当你拒绝与外界沟通,拒绝与人交往,你会变得知识浅薄、目光短浅,进而使得处境变得更加糟糕,这种恶性循环造成的后果是很可怕的。(此段从反面进行论证,写作意识很好,但论证材料不够丰富,因而没有说服力。)

在生活中、在学习中,我们都需要朋友。当我们犯错时需要有人指点,当我们受伤时需要有人安慰,一位品行好的朋友会带给你莫大的帮助。而当你发现身边有人会带坏你时,他不是你的益友,请记住,趁早退离,别等到无法说再见的时候扯破皮。交往朋友固然重要,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友”。切记,“损友”不可交。“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在你与损友交往时,你还没影响到他,或许你已经被他影响了。(此段阐明交损友的危害性,也是缺乏具体的事实依据,显得比较空泛,可以在行文中列举事例加以证明。且存在多处语病。)

也许你有一个受欢迎的朋友,学学他的为人处事吧;
也许你有一个体格强健的朋友,学学他的健身之道吧;
也许你有一个有经济头脑的朋友,听听他的理财之见吧……这些都是你一个人在书中学不到的。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要与人多交流,多切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会使自己受益匪浅。

◆升格建议

这篇作文观点鲜明,语言流畅,写作思路比较清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议论文整体结构基本具备。但在论证的过程中,由于论证材料不够丰富,论据不够充分,内容不够厚实,论证较为空洞。因此,要增强事实论证,丰富材料,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观点,并能结合观点对材料作简要的分析,这样会使材料与观点相融合,收到好的论证效果。可以列举现实生活中的鲜活事例,也可以运用联想和想象来拓宽思维空间,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现实的、艺术的,古今中外的人物事例都可信手拈来化为材料。在论述时,要注意段落与段落间的有机联系;
注意主体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注意材料的丰富性,注意论证的多角度、多层次,注意繁简搭配、新旧例搭配,这样才能显得内容丰富,论证充分有力。

化蝶之作

三人行必有我师

◎章 洁

《礼记》中有这样一句千古名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说,如果学习中缺少与朋友的交流切磋,会使人的知识狭隘、见识短浅。反之,如果我们在学习中经常与他人交流,那么对问题的认识就更加全面、深刻,思维就能在交流碰撞中擦出火花。

孔子有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如今,我们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一个人如果只具备十年寒窗苦读学到的知识和了解到的信息,是难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的。一个人学习虽然也会有收获,但总有一知半解的时候,同学间通过交流、讨论,就能够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视野。

三国时,孟宗就学于南阳,他的母亲特意为他缝制了厚褥大被,为的是孟宗能够多交一些朋友,这些被子是为同学准备的。宋朝大文学家范仲淹在写作过程中,经常请同时代的许多名士同窗共读,“油灯的烟把蚊帐熏得漆黑”。

英国戏剧大师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
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可见,同学间的相互交流,既是才能与知识的相互补充,又是智慧和创造力的相互提升。尤其是与富有创造力的人交流,更能激发我们对事物浓厚的钻研兴趣。因此,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

说到朋友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性,我又想到了盲人摸象的故事。他们各自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互不信任,自以为是,各执己见,争论不休,其实谁也没有真正了解大象。如果他们能交换彼此的位置,将各种感觉分享给其他人,那么即便看不到,也可以大致了解大象的样子。

与其在自己有限的认知里感受世界,不如与他人同行。学习他人的长处,汲取他人的智慧,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不足、改正缺点、少走弯路,从而取得更快的进步。简言之,良师会在我们迷茫的时候,给我们指引方向;
益友会在我们人生的关键时刻,给予我们有效的帮助。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我们要与人多交流,多切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能让自己受益匪浅。

【浙江台州市路桥中学】

◆升格总结

议论文强调论据充分、内容充实。本文经过升格之后,有两大亮点:一是材料丰富,叙议结合。典型事例主要集中在中间部分,如孟宗母亲为儿子缝制了厚褥大被,范仲淹经常请许多名士同窗共读,还有盲人摸象的故事等,情节集中而凝练,非常有概括性。这些事实材料的添加丰富了论据,增加了论证的力度。整篇作文叙事简洁精练,议论阐发扼要中肯,叙议结合,恰到好处。二是正反对比,首尾呼应。本文在对比中表情达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开头将“独学”与“共学”相对比,突出与朋友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对比中彰显主旨,结尾更是与之呼应,升华了作文的主旨。

猜你喜欢独学损友事例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0期)2021-01-04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20年4期)2020-06-16最佳损友学生天地·小学中高年级(2019年3期)2019-04-10最佳损友学生天地(2019年8期)2019-04-01我的海绵损友小哥白尼(野生动物)(2018年3期)2018-06-15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中国宪法年刊(2017年0期)2017-05-20小学英语高效课堂之我见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年10期)2017-04-10损友少年文摘(2016年4期)2016-08-13落实独学让课堂高效课堂内外·教师版(2015年1期)2015-03-16初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独学能力的实践研究新课程·上旬(2014年9期)2014-11-22

推荐访问: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