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丽
本文以“文化润疆”为出发点,以西域汉语诗学为基础,主要研究进入中原的西域族群后裔以及因各类原因旅居西域的汉文诗家的书面汉语西域诗学作品中所呈现的理论批评内容,分析并探究其多元、融合且纪实的西域汉语诗学特征,展现在民族区域融合以及多元文化碰撞下“中华一家”的西域汉语诗学价值取向,以期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以及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大发展,同时进一步思考在“文化润疆”工程推动下的西域汉语诗学发展前景,助力新疆文学的发展。
1“文化润疆”视域下西域汉语诗学研究的必要性
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2020年9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中央军委*****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新疆工作,要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文化润疆”的理念,是一个不断夯实新疆特色文化与中华文化母体深层联系的说法,强调了对西域文化的研究具有必要性。
在“文化润疆”工程的倡议下,西域文学成为学界研究热点,在新时代的世界语境以及“文化润疆”倡议纵深发展格局中,如何讲述精彩新疆故事,显示新疆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独特个性,成为新疆文学发展的重要任务。
西域诗歌创作的历史可谓悠久,它的内容涉及西域地区的各类自然风光以及人文情事,凝结了人类关于生命以及文化的体验与哲思。西域诗歌的成果十分丰硕,但学界对西域诗学的研究则缺乏重视。西域汉语诗学是中华民族以及中华文化整体格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独特地域风格与审美特色与汉族文论相融相进,共同建构中国诗学的整体框架,具有独特的理论学术价值。结合“文化润疆”等扶持政策,用西域诗学的独特魅力,做好新疆文化对外传播以及推广工作,是新疆文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基于此,本文以西域汉语诗学为对象,以期探讨“文化润疆”视域影响下的西域汉语诗学,助力新疆文艺理论发展,促进新疆地区特色文化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繁荣发展。
2 西域汉语诗学研究概述
自古以来,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一直都处在互融互鉴的双向互动中,且少数民族文化吸收汉文化的表现更为突出。由于西域地处丝绸之路以及边关要塞的特殊性,西域地区的文学很早就受到汉文化的影响。
目前西域汉语诗学的研究也多以西域地区少数民族后裔文论家以及因事旅居西域的汉文诗学家这两大主体为主要研究对象。一是进入中原的西域少数民族及其后裔,他们受到了汉文化长期的熏陶,成长为汉语文的翻译家、书画家以及诗人,创作出了许多作品,如马祖常的《周刚善文集序》、贯云石的《翰林寄友》等。二是因出使、征战或是官场沉浮等缘故旅居西域的汉族文人墨客,他们将自己在西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付诸笔下,生成文字,如黄濬的《倚剑诗谭》及施补华的《岘佣说诗》等。
最先在文艺领域呼吁注重民族文艺理论的,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奠基人郭绍虞。他于1980年11月5日在《人民日报》上提出“应该扩大我们的研究领域”,并向学界宣告“兄弟民族的文艺理论有所发现”。其呼吁顺应时代,成为少数民族文论发展的机遇。大批学者将视角转向少数民族文论,开始了大量原始资料搜集、整理以及翻译等基础性的工作累积,为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民族文论研究蓄能,这也为西域汉语诗学提供了便利。
1987年,买买提·祖农等人出版我国第一本综合性少数民族文论选《中国历代少数民族文论选》,收编了辛文房等不为人注目的少数民族文人以及《福乐智慧》《玛纳斯》等西域文学著作。尽管有选文不全面的遗憾,但起到了奠基之用,是研究西域文论的重要作品。
对西域汉语诗学研究有重要贡献的是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王佑夫教授,其研究促进新疆古代文论学科的形成与发展。1992年出版的《中国古代民族文论概述》是中国第一部古代少数民族文学理论著作,它概括性总结了中国少数民族古代文论所涉及的问题,指出少数民族文学除与汉族文学具有相同的抒情言志功能外还具有独特的民族个性。王佑夫教授还有《清代满族诗学精华》《中国古代民族诗学初探》《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史》等涉及西域汉语诗学的研究专著,扩充了西域诗学的内容。王佑夫教授另有一篇《西域诗学论略》专章,重点论述了少数民族后裔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以及旅居西域并在西域完成《出戍诗话》的袁洁。王佑夫教授在文中提出西域汉语诗学具有多民族融合且华夏民族诗学为一体的诗学价值取向,充分肯定了西域汉语诗学的研究价值。
以新疆师范大学西域文史研究中心为平台,西域汉语诗学的研究成果相继产出。宋晓云教授曾发表过涉及西域汉语诗学的文章《略论马祖常的“同韵说”思想》。吴华峰教授针对袁洁展开详细论述,其在《袁洁及其〈出戍诗话〉研究》中指出,“该诗话详细记录了袁洁一路西行的经历、沿途所遇各种诗人诗事,以及自己的诗学交游。其中不少诗作能够从客观上展现出道光年间的西域北疆社会生活史。是现存最早而且卷帙最繁的西域诗话作品。”
关于西域汉语诗学研究的硕博论文,现有新疆师范大学彭哲撰写的《贯云石文学思想研究》以及西北师范大学薛媛撰写的《施补华及其诗文研究》等文章,均以文论家个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西域汉语诗学展开详细的探讨。
3 西域汉语诗学的基本特征
3.1 百花齐放——西域汉语诗学的多元性
在以汉民族文论为重点研究的文艺理论领域,少数民族文论的研究比重较小,但多民族国家的实情,决定了中国文艺学方向的多元性。西域多民族聚集的情况、多种的语言文字,以及多彩审美意识等条件,促使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具有多元包容的特点,使西域汉语诗学具备多元性特征。
西域汉语诗学的思想层面,仍受汉民族儒家正统“兴观群怨”“经世致用”等诗学思想的影响。施补华在《重订新疆纪功诗》中有云:“阿浑伯克,陋习不除。柔以礼仪,活以诗书。”该句指出百姓的教化需要通过礼仪和诗书的熏染,这符合汉民族儒家诗学思想强调的诗歌教化功能。
但西域地区民族特有的审美意识、民族精神等因素也使得西域汉语诗学熠熠生辉。维吾尔、色目、蒙古等民族在内的西域众多少数民族,将北方民族的阳刚劲健、浓烈热切等审美趣味带进文坛。如元代较为著名的少数民族作家贯云石,即使生活在中原内陆,其创作仍具有浓郁的西域民族气息。他在《双调·清江引》中提及“浓箭凤髓茶,细割羊头肉”,揭示了西域少数民族骑射饮食的特有习俗。其诗《蒲剑》“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风斫碎一川波”更是有种金戈铁马般的豪情。
3.2 融洽无间——西域汉语诗学的融合性
“同样的自然环境,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以及频繁的交往,使得同一地域中的各民族之间为了共存和发展,需要改变自己文化中的某些因素,吸收他文化的成分。”中华民族世代居于华夏,民族间频繁交往,相互模仿,相互学习、在文化交流融合的基础上,各民族能够和睦相处、和谐发展。
“文化润疆”,以“文”润“疆”。在西域这一广袤的沃土之上,“融合”则是新疆文化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元代范德机在《木天禁语》一书中曾辑录过马祖常的一段评议,“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四方偏气之语,不相通晓。惟中原汉音,四方可以通行,四方之人皆喜于习说。盖中原大地之中,得气之正,声音散布,各能相入,是以诗中宜用中原之韵,则便官样不凡。”该评议详细论述了“中原汉音”是各民族交流的最佳选择,是各民族均能认可的语言。汉民族诗人岑参的《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有云:“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藩王能汉语。”张籍的《陇头》中“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也都表达出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之意。
3.3 观诗及事——西域汉语诗学的纪实性
西域汉语诗学具有“史记”之效,用诗纪事,以诗评人。如元代色目诗人辛文房所著的《唐才子传》。在辛文房以前,没有专门记载唐代诗人传记的书籍。有一些传记也往往是一言以蔽之,绝大多数唐代诗人名不见史传,甚至大名鼎鼎如岑参、刘长卿、皮日休等,亦在摒弃之列。他们的生平资料散见于后人的诗文集、诗话等书中。至元代,辛文房对纷然杂陈的各种素材加以精选编排成《唐才子传》十卷。该书共述评了初唐至五代诗家398人,其中立有专传者278人,附见者120人。作品开篇将王绩作为立传的首列,“今则舍声利而向山栖,鹿冠舄几,便于锦绣之服;
柴车茅舍,安于丹雘之厦;
藜羹不糁,甘于五鼎之味;
素琴浊酒,和于醇饴之奉;
樵青山,渔白水,足于佩金鱼而纡紫绶也。”辛文房认为王绩之所以归隐山野但名享四方,是因为创造了绝妙的文章和奇美的诗赋,有不朽的文学功劳,故为其立传。这本书既是考述诗人生平、评论唐诗流变和各家诗风的学术专著,又是生动描绘诗人风采的传记文学作品。
而袁洁在《出戍诗话》卷三中记载过奇台秀才张百祥的相关生平。“古城为四达通衢,商贾云集,车马喧阗,乌鲁木齐迤东第一繁会处所。奇台秀才张瑞斋百祥来游其地,撰《古城八景》,各系以诗。有磨河长春,地窝岚波,芦湖飞白,沙碛幻市,孚远祥烟,雪峰献瑞,荒城坚壁,渠边柽柳名目。”张百祥的《古城八景》因资料短缺,无法详察其诗文内容,但我们也可以通过袁洁的文字感受到奇台秀才张百祥在游览西域后所描绘的塞北之美。
4“中华一体”的西域汉语诗学价值体系建构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在精神文化层面,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就是“中华一体”。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在中国这个诗学的国度,文学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能量,与政治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创作主体在字里行间透漏内在的政治理念与自我价值认同。前文提及马祖常“中原汉音”的评述,在马祖常看来,中原地处华夏核心并且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在这种条件下所产生的语言“气韵纯正”,可以为四方通行。在这里可以看出少数族群及其后裔之所以使用汉文写作的缘由以及他们对使用汉语的接受过程,这体现出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而袁洁的《出戍诗话》中提及“矞皇岂必定中华,中外原来是一家”,这也体现出袁洁关于“中华一家”的诗学价值取向。
5 结语
自***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座谈会上提出要“文化润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疆方略已被新疆各民族群众所遵循。西域汉语诗学的研究更是加快了新疆文学发展的进程。在“文化润疆”政策的推动下,扩展西域汉语诗学发展路径,要植根于西域地区的民族生活,植根于新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沃土,深化西域汉语诗学的学科体系建构,大规模开展西域汉语诗学资料的发掘、搜集、梳理、研究以及出版等工作,并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队伍以投身西域汉语诗学的相关研究中,从对局部微观的单个理论性问题的审视探讨走向对全局宏观的综合性民族文论的整体把握,推动西域汉语诗学向纵深发展!
猜你喜欢 润疆文论西域 文化润疆内涵要义研究综述*实事求是(2023年4期)2024-01-09乌鲁木齐文化润疆出版物的调查研究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年18期)2022-12-03推进全民阅读 助力文化润疆新阅读(2022年4期)2022-04-25《八月西域行印记》青年文学家(2022年33期)2022-02-13基于当前环境对文化润疆工程的几点思考时代人物(2020年35期)2020-12-08从隐匿到重现:中国新时期西方文论知识资源的流变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9年2期)2019-08-27班超出使西域小学生必读(中年级版)(2018年5期)2018-08-15西域散章散文诗(2017年15期)2018-01-19《西域图志》纂修略论西夏研究(2017年1期)2017-07-10“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回顾与审视湖湘论坛(2016年4期)2016-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