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现实挑战与应对策略

范栖银 石伟平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步入新发展阶段,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重大政策目标。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紧密相关。学界对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关注度极高,其中不乏围绕其探究职业教育价值与对策的研究。步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又给职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职业教育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肩负着促进城乡融合、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使命。本研究基于相关政策与学术研究成果提炼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分析框架,进而探究我国职业教育在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背景下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及应对策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乡村振兴的全面实施与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有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为此,乡村振兴战略将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并最后落脚于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步入“十四五”时期,共同富裕的推进到了更加关键的阶段。202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增进民生福祉,制定促进共同富裕的行动纲要,自觉主动缩小地区、城乡和收入差距,更加积极有为地促进共同富裕。2022年7月,《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2)》发布会在京举行,主报告认为:近年来,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农村居民的生活富裕状况取得明显进展。但是,按照共同富裕的目标和国际标准,中国农村居民的富裕程度不高,共享共富程度不足,数量较大的农村低收入群体以及长期存在的城乡差距和农村内部差距是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突出短板。报告建议从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激发农村消费潜力、优化农村基本服务、建设帮扶体系、提高社会流动性和完善先富带后富机制等六个方面逐步推进农村共同富裕。

***总书记强调,“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产业化,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使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学界围绕***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进行了细致探讨。郑瑞强等从促进农民增收、激活乡村活力、优化乡村生态、打造宜居乡村、增进民生福祉五方面建构了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张社梅认为,共同富裕以发展为前提,包含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享有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李萍认为,促进乡村共同富裕需要从产业发展、要素流动、服务提升、治理有效四个维度出发。综合来看,众多学者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阐释向度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可进一步整合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如农业产业化、物质基础、生活、产业兴旺等均可归纳为“高质量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基于此思路,本研究对相关表述的向度进行归纳发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可分为四大向度,即高质量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共享的公共服务、全面的物质精神富裕以及和谐的生态与社会环境,进一步将其概括为“高质量”“共享”“全面”与“和谐”的分析框架(见图1)。

图1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分析框架

具体而言,“高质量”是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前提,指向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的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本质上是一致的。职业教育作为与农业生产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肩负着服务农村产业发展的使命。“共享”是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广泛性本质,指向城乡空间上的协调。职业教育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对相关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全面”是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主体性落点,指向农民素质的发展。职业教育不仅能通过提供技术技能培训,增强农民致富的本领,同时也能够繁荣乡村文化、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和谐”是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理想性愿景,指向农村发展环境的营造。职业教育能够依托其职业性、社会性与实践性特征,深度嵌入乡村社会,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并参与社会治理。

综上,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本文基于归纳出的分析框架,从高质量、共享、全面、和谐四个维度探讨职业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并进一步提出应对策略。

(一)高质量对职业教育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挑战

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夯实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需要职业教育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当前现代化转型的进程中,以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推动传统农业的转型与现代农业的发展。一方面,农村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加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乡村产业传统业态模式的渗透和改造,其关键在于实现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农业。另一方面,推进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以下简称“三产融合”)是“十四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必须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针对传统农业的转型,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如何转变农民的小农意识并助力智慧农业的发展。其一,目前我国农业依然以小农经济的小生产为主体,农民从事农业的目的往往不在于市场经营,也不敢尝试运用新技术与新品种,十分不利于传统农业的转型。其二,当下我国职业教育在深化与智慧农业产教融合的基础维度上存在明显的不足,两者的产教融合距离从松散联结到实体嵌入的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要求农业数字经济占农业增加值比重由2018年的7.3%提升至2025年的15%,但当前智慧农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缺口还很大,熟悉农业生产又懂信息技术应用的人才极为匮乏。

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上,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培养相应规格的复合型人才。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三产融合还处在初级阶段,面临着产业链条短、融合发展水平低、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展迟缓、先进技术要素扩散力不足等现实问题。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需要的新业态急需大量复合型、交叉型人才。应对上述问题,职业教育需要跟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对人才和技能的新需求,为新业态与新模式的生成创造良好的意识、技能与人才环境。

(二)共享对职业教育统筹城乡间教育资源的挑战

在共享发展中扎实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城乡民众共享优质均等的职业教育资源与成果。缩小城乡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城乡差距体现在各个方面,职业教育也包括在内。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差距较大是实现共享发展的一大阻碍。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不利格局,实现共享发展,需要补齐农村职业教育的短板,加强教育资源的互通共享。

补齐农村职业教育的短板,需要优化职业教育的规模与质量。从规模上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农村地区生源被吸引至城市学校,职业教育的“去农化”倾向愈发明显,突出表现为逐年减少甚至取消的农业类专业和课程,以及逐年下降的涉农类专业招生规模。规模的不足意味着农村地区劳动力能够接受优质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机会更少,需要职业教育向农村提供更充足的教育资源。从质量上看,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职业教育在办学经费、教学条件与师资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农民技能培训也存在模式粗放、路径单一、内容单薄等问题。低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制约着农民的技能习得与增收致富,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亟待提升。

推动教育资源的互通共享,既要促进农村内部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教育的协同和交互,也要促进城乡之间职业教育的协同和交互。这对职业教育提出了三方面的挑战。一是从政策体制上来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必然要实现城乡教育的融合发展,然而职业教育二元分割的体制机制严重阻碍教育资源的共享,因此,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二是从农村内部资源的统筹来说,农村职业教育不能孤立发展,单一的农村教育价值取向也无法满足人才的多类型需求,需要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大农村教育体系。三是从城乡之间资源的统筹来说,城乡教育资源的流动依托于不同层级与不同类型院校机构的协同互补。尽管我国已基本建成了以县域职教中心为主体、乡镇成人教育中心为主要办学点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但其资源协同功能未能充分发挥,还需进一步优化其组织逻辑。

(三)全面对职业教育促进农民物质与精神富裕的挑战

在全面发展中扎实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兼顾农民物质与精神的发展需求。物质生活富裕要求鼓励农民勤劳致富,需要提高农民的知识技能水平以实现增收致富。伴随着广大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值越来越高,乡村文化与乡土精神的培植显得格外重要。

提高农民的知识技能水平进而实现增收致富,需要职业教育培育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加强对非农领域人才的技术技能培训。一方面,在实现农业增收方面,大力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与农村集体经济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建立耦合关系,但有研究指出,两者有效联动的内生动力仍显不足。另一方面,从依靠非农就业增收角度来看,相比从事农业部门的职业,农民从事非农领域的职业能获取更多收入。农村劳动力增收主要还是通过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来实现的,因此,提升农民的非农职业技能储备是关键。

满足农民更高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增强农民的文化获得感与满足感,需要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首先,由于农村中青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乡土文化正处于内外交困的窘境。一方面,许多乡村地区仍残留着一些陈规陋习与不良风气;
另一方面,社会上的不良文化经由互联网侵入乡村,农民易受其影响而形成负面的思想观念,形成懒惰与不思进取的消极心态。职业教育应当思考如何在农村开展好立德树人工作,以抵御不良文化的侵扰。其次,由于片面追求物质生产的高效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以往乡村发展进程中常常被忽视,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乡土精神。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耕文明的产物,对提升农民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职业教育需引领农民更好地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四)和谐对职业教育参与乡村生态建设与社会治理的挑战

在和谐发展中扎实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需要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治理。生态宜居与治理有效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两大目标,是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同时,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职业教育需积极投身于关乎乡村生产、生活与生态的“三生”环境治理,高品质地嵌入乡村社会体系,真正实现职业教育“长入”经济、“汇入”生活、“融入”文化、“渗入”人心、“进入”议程的目标。

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从解决以往发展问题与转变未来发展模式两方面入手。首先,受以往粗放型发展模式的影响,农村存在较为严重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职业教育面对如何协助开展农村环境污染整治、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的挑战。其次,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维护乡村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需要推进乡村的绿色发展,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诸多发展要素滞后于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态势,面临着如何有效调动职业教育力量协助开发绿色技能、培育绿色人才与服务绿色农业的挑战。

职业教育在乡村社会治理上面临着双重挑战,主要体现在推动善治乡村建设与提供社会服务上。一方面,在我国从“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转型的背景下,乡村社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规则发生了重大变迁。维系乡土秩序的村规民约常被边缘化,其自治效能难以发挥,乡村矛盾纠纷与治安问题频发。职业教育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参与稳定乡村秩序,推动善治乡村建设。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凭借其社区属性和行业属性,可以通过厚植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提供社会服务,发挥无形的社会治理功能。当前广大农村社区的社会服务还较为匮乏,而职业院校提供的农村社会服务大多是碎片化、分散化的活动,影响力较为有限。因此,如何通过开放办学为农村提供更优质的社会服务,是职业教育面临的又一挑战。

(一)适应产业需求,激发农村产业发展活力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高质量发展依托农村产业的振兴,需要增强职业教育对农村产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在适应农村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服务智慧农业发展并推进农业三产融合,需要职业教育不断优化办学主体、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布局,以激发农村产业发展活力。多元协调的办学主体是基础。职业教育具有“跨界”属性,其办学的参与主体和治理模式应该多元化,通过多元渠道丰富办学投入,以多元利益相关者实现多中心治理。未来可围绕乡村振兴与数字农业农村的发展需求,通过混合所有制形式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学院,多主体共同围绕区域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科学明确的办学思路是关键。只有农民适应并学会使用新的农业生产要素,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其一,职业教育应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农民转变思想意识,促使其学会并敢于使用新的农业生产要素,从而适应农业现代化市场化的发展需要。其二,智慧农业与农业三产融合对交叉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职业教育需要顺应行业发展趋势,立足农业三产融合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目标进行课程与培训计划的开发与设计。适应产业布局的专业布局是核心。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其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水平主要体现在专业布局与产业布局的适应性上。推动农业三产融合,需要发展休闲农业、养老农业、旅游农业等具有高经济附加值的服务型农业。职业教育要按照“产业群—职业群—专业群”的逻辑,通过产业链对接专业链、人才链对接岗位链,实现专业布局与农村产业布局的深度对接、动态调整。

(二)统筹资源配置,推动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建立教育强国,让每个学生享受平等公平的教育资源,是追求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石。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资源的配套来看,需要在办学规模与质量保障上加强建设。在办学规模方面,首先,职业院校应建设灵活、多样的招生渠道,为农民工与高素质农民等提供充足的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其次,需充分调动市场与社会组织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以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满足农村发展多元化的技能需求。最后,要稳定农业类专业课程的配置与涉农类专业招生规模,保障对农村弱势群体及低收入群体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供给。在质量保障方面,良好的办学条件是提高质量的基础,需从经费、师资与基础设置上对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进行全面支持。此外,需要监督培训过程与跟踪培训结果,确保农民农村通过接受教育与培训提高自身技能水平,真正转化为致富所需的人力资本。

从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流通共享状况来看,政策机制与内外统筹是主要切入点。在政策方面,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教法)第六条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实行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社会参与。“分级管理”和“地方为主”规定了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层级性和地方自主性,职业教育可据此探索形成高效的城乡行政管理、灵活的县域管理与精细化的乡镇管理体制,解决二元分割的体制机制障碍。在内外部统筹方面,一方面,打造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有效促进劳动力、资本与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城乡流动,从而创生出农业知识技能的溢出效应。另一方面,优化县域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加强县级职教中心的龙头建设,高度重视农村社区教育中心在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中的作用,深度挖掘村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培训网点的价值。

(三)加强人才培养,培育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

***总书记明确指出:“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人是实现农民农村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的核心主体,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需要一批能够承担乡村振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职业教育需要从提高农民职业技能水平与文化素养上入手:一方面,职业教育要提高农民职业技能水平,开展面向全体人民、贯穿全生命周期与服务全产业链的技能乡村建设。这一过程不仅要充分发挥学历教育培育潜在劳动力和非学历教育盘活存量劳动力的作用,还要不断提高农民应对职业变迁过程中就业风险的能力,同时不断完善服务终身职业发展的资历框架。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也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并参与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职业教育应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革除乡村的陈规陋习与不良风气,抵御负面文化的侵袭。同时,要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和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打造覆盖乡村全域的“大思政课堂”,加强对农民农村主流思想的引领。其次,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程建设,担负起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传统技艺的责任。通过不断结合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开发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并繁荣乡村文化。最后,通过厚植乡土文化,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如依托职业院校或社区教育中心开展系列服务农村社区的文化活动,丰富民众文化生活,潜移默化地塑造新型农民的精神品格。

(四)融入农村社会,改善乡村生态与生活环境

就职业教育的区域性特征而言,职业教育应承担更多的服务农村发展的责任,不仅要服务经济发展,还应在改善生态与开展社会治理上有所作为。职业教育要正视并勇于发挥自身在服务经济社会中的功能与作用,结合自身的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融入乡土社会,尤其要在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与参与乡村社会治理方面有所作为。

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其一,通过服务乡村环保事业解决以往粗放型发展遗留的问题,同时加大环保职业教育的发展力度,基于新专业目录对环保职业教育进行合理布局,打造环保职业教育体系。其二,基于绿色发展理念调整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转变乡村发展模式。其三,传承生态文化,突出培养绿色技能人才,开展绿色技能服务,因地制宜推动乡村优势绿色产业与农村人居环境的融合发展。

在参与乡村治理上,推动善治乡村建设要求发挥党对乡村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实现乡村治理的共建、共治和共享。职业教育既可通过学校教育与社会培训等途径,以“政教合一”的组织载体推动农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与自我服务,同时培养具有乡村情怀和管理才能的人才,减少乡村犯罪与矛盾纠纷,构建舒心安心放心的社会环境。同时,还可在开放办学的基础上提供社会服务,打造系列贴近农民需求、吸引农民参与的活动。此外,职业院校和机构还要向农民农村开放更多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平台、中心以及图书馆、体育馆等文化设施,让其获得更多的文教资源,通过“以文化人”,服务乡村“软治理”。

猜你喜欢共同富裕农民职业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9期)2022-10-25Palabras claves de China今日中国·西班牙文版(2021年12期)2022-01-01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饸饹面“贷”富农民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职业写作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我爱的职业学生天地·小学低年级版(2017年1期)2017-03-29“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推荐访问:职业教育 促进农民 共同富裕